近日,百萬醫療險迎來一波升級迭代。人保健康、平安健康險、眾安保險等保險公司的“網紅”百萬醫療險產品紛紛煥新上線,不但將更多公立醫院國際部、特需部及部分私立醫院納入保障范圍,還擴充了院外購藥的報銷責任。受訪業內專家認為,在醫保支付改革背景下,百萬醫療險正加速向中端醫療險市場轉型,保險業不斷深化“醫險融合”,通過升級產品和服務積極回應改革帶來的挑戰,為不同年齡段消費者提供更多醫療保障解決方案。
擴展保障責任
藥品費用保障是百萬醫療險眾多保障功能之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及相關文件均強調支持創新藥械發展。保險業應充分發揮商業健康險的保障功能,在創新藥品保障方面,積極納入醫保目錄內外藥品。
具體來看,7月2日,眾安保險針對慢病人群長期用藥保障空白地帶,升級“眾民保百萬醫療險”,發布“眾民保百萬醫療險2025版”,延續免健康告知的普惠標準,在保障層面增加門診手術、外購藥等高頻需求,并通過可選“加油包”形式為慢病人群提供長期用藥保障。
6月19日,人保健康升級其兩款“好醫保·長期醫療”產品。相比老版產品特定藥品清單只涵蓋199種國內上市特藥及3種CAR-T抗癌針,升級后的產品新增1500余種先進藥械保障,包含944種進口藥、353種原研藥、68種器械、大灣區先進藥械及海南博鰲樂城醫療先行區先進藥械。
同樣在6月19日,平安健康險聯合螞蟻保升級推出“好醫保·少兒長期醫療(2025版)”,聚焦少兒醫療保障痛點,突破常規醫療險僅覆蓋腫瘤特藥的局限,將保障范圍擴展至住院使用的所有院外進口藥、原研藥等,其中1500余種院外先進藥械100%賠付。
在醫院廣覆蓋方面,以“好醫保”系列百萬醫療險為例,針對不同人群的特定疾病,該類產品首次將全國470家先進醫院納入保障范圍,包含全國知名三甲醫院的特需部、國際部及部分私立醫療機構,并擴展了10家質子重離子先進診療中心。
提升產品實用性
今年以來,除上述公司外,中國人壽、太保健康、復星聯合健康等保險公司均對其主推的百萬醫療險進行升級迭代,拓展保障責任。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閑指出,當前百萬醫療險產品迭代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方面,各地惠民保持續迭代發展,導致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出現重疊現象,促使保險公司進行產品升級以保持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醫保支付改革推進,現有的百萬醫療險產品難以充分滿足患者醫療服務需求,促使保險公司擴展公立醫院國際部和特需部等更高層次醫療服務領域,并納入院外購藥尤其是創新藥保障責任。
某壽險公司總精算師表示,DRG/DIP改革后,醫療費用整體處于下降趨勢,一些原自付部分的費用空間被壓縮,百萬醫療險補償性功能相應減弱。同時,院外購藥情況增多,普通藥械外購保障愈發重要。為此,保險公司正積極拓展醫保目錄外藥品,提升產品實用性。
向中端市場轉型
百萬醫療險年保費通常為數百元,可撬動百萬級報銷額度,具有低保費、高保額的特點。經過近十年發展,百萬醫療險成為健康險市場的主力產品。據悉,升級后的百萬醫療險產品大多保持普惠保險的價格。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我國商業醫療險規模首次超過重疾險,成為健康險市場第一大險種。其中,百萬醫療險功不可沒,有力推動了商業醫療險市場份額快速增長。
“從趨勢上看,百萬醫療險正向中端醫療險升級轉化。”某壽險公司總精算師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提升,人民群眾對就醫質量、就醫體驗、醫療健康服務提升的需求與呼聲逐漸增強。保險業應秉持穩健經營理念,通過科學評估和風險管控,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多元化、可持續的健康保障選擇,助力完善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許閑認為,展望未來,從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來看,百萬醫療險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但要更好發展,則需在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找準定位,不斷創新迭代,確保與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等實現有效銜接,讓廣大消費者在購買該類保險時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價值和保障。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