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配的金融服務模式?如何滿足科技型企業從初創期到成長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融資需求?在2025陸家嘴論壇期間,上述話題備受關注。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接下來要加速打造科技金融生態圈,探索接力投資模式,并充分發揮耐心資本的作用。
打造科技金融生態
科技部等7部門今年5月聯合發布的《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明確提出,發展科技金融是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金融資本是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要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生態圈,建立系統化、全鏈條、集成式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
“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從0到1’‘從1到N’,這中間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但金融往往追求預期確定性,預期差異容易導致金融資源錯配。”中國銀行行長張輝認為,傳統金融邏輯更注重現金流等財務指標,但科技企業的核心價值是技術,這對金融機構的價值評估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科創產業需要綜合金融服務,因此要提升協同服務能力,打通資金供給渠道。
如何解決上述難題?“關鍵是加速打造科技金融的生態圈,提供接力式綜合金融服務,建立系統化、全鏈條、集成式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張輝說,這個生態體系應滿足4個基本條件。具體來看,參與主體必須完備。科技型企業從初創期、成長期到成熟期,需要直投、投行、商行、保險、擔保等多種金融機構、多個金融品種接續發力。
同時,職責分工要清晰。“監管劃底線、市場擔主責、政策補缺口。”張輝說,金融機構、產業投資方要發揮各自優勢,做好差異化服務供給。
產品體系也要適配。張輝認為,金融機構要從“我能提供什么”轉向“科創需要什么”,持續升級產品與服務,精準適配科技型企業的生命周期、各個階段需求,提供涵蓋投資端、信貸端、保險端的一攬子綜合服務方案。此外,還要有健全的配套機制。“針對科技創新的新特點,要重點完善利益分享機制、風險分擔機制和盡責免責機制。”張輝說。中國銀行深入推進“中銀科創生態伙伴計劃”,旨在打造以服務科技型企業為核心,匯聚政府、投資機構、產業龍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組成的科創生態圈,通過整合集團內外資源,引導各方科創要素有效聚集,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等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
探索接力投資模式
在金融服務科技型企業的過程中,股權融資、債務融資、保險保障如何協同聯動?“這兩年,我走訪調研了不少科創企業,深刻感受到企業對科技金融綜合服務需求越來越迫切。”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董事長蔡希良說,中國人壽依托保險、投資、銀行綜合金融優勢,發揮不同金融業態的協同效應,統籌運用股權、債權、保險等工具,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探索構建科技金融國壽服務生態。
蔡希良表示,通過構建科技金融服務生態,實現同一集團不同金融服務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能夠增強科技金融的適配性,助力科技企業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方面,重點加大對科技創新風險的保障力度,創新科技保險產品,通過‘共保體’等方式,實現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的保險保障全覆蓋,有效緩解科創的后顧之憂。”蔡希良說,另一方面,發揮保險資金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優勢,用好信貸資源,為科技企業提供投貸聯動的綜合金融支持。
保險資金與政府基金接力投資也是完善科技型企業綜合金融服務的一個新嘗試。“科技創新的周期長、投入高,保險資金與其有較好的匹配性。但保險資金對資金運用的安全性要求比較高,而科技企業的早期風險高,不確定性大,所以保險資金投早、投小存在天然障礙。”蔡希良說。
為破解“投早、投小”難點,中國人壽探索創新“S基金接力投資”模式。蔡希良介紹,2023年中國人壽出資118億元,以S份額投資方式受讓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權,完成行業首單S基金投資,成功探索了保險資金與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接力投資的模式。
“該模式的特點是,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完成重點領域科技企業孵化,保險資金在相對成熟階段積極進入,這既幫助了政府基金‘騰籠換鳥’、提升了政府資金的運用效率,又滿足了保險資金的穩慎投資原則,實現了政府引導扶持產業‘從0到1’、市場化資金‘從1到100’的投資接力。”蔡希良說。
拓寬穩定資金來源
當前,銀行信貸依然是服務科技型企業的重要力量。接下來,如何更好發揮中長期信貸資金作用、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更多穩定的資金來源?“政策性金融具有發現市場、撬動杠桿、彌補失靈的功能,始終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戰略資本、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王春英說。
王春英表示,在技術產品化階段,政策性金融能夠發揮戰略導向作用,通過提供先期支持,助力企業技術攻關、加速成熟,以前瞻性布局引導產業發展方向;在產品商業化階段,政策性金融能夠履行支撐保障職能,通過加大對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幫助企業突破成本瓶頸;在產業化階段,政策性金融能夠強化引導協同功能,通過示范引領,撬動更多商業性金融以及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打造產業鏈,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形成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有序承接的協作格局。
當前,面對全球價值鏈重構與競爭加劇,亟需強化科技創新驅動,開發高附加值產品與服務,塑造外貿競爭新優勢。“進出口銀行將加大對高技術產品外貿企業的支持,以技術進步為牽引,拓展更廣闊的外貿增長空間。”王春英說,一方面,為傳統產品的技術升級和設備改造提供金融支撐,助力企業提升產品價值,更加精準地對接國際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推動產業數智化轉型,支持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采銷、倉儲、物流等環節的應用。
王春英認為,深化全球創新產業協作不僅有助于整合、利用全球資源,更能促進技術、標準與市場深度融合,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良性互動。“我們將提供靈活多樣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助力產業鏈節點企業探索全球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推動跨境產業鏈的結構優化、功能強化,提升穩定性和協同性。”王春英說。
值得注意的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催生出多元化的融資需求,單一金融機構難以完全滿足。“進出口銀行將通過聯合融資、平行融資、第三方市場合作、知識分享等多種形式,與國內外金融機構開展合作。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發揮國際合作特色,推動與世界銀行等國際多邊機構在科技、先進制造等領域的深度聯動,促進知識、技術、管理經驗跨境流動。”王春英說,該行還將深化與國內外同業在數字、科技、綠色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共享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經驗。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