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屆七國集團(G7)峰會15日至17日在加拿大舉行。除了G7成員國領導人,今年會議的東道主加拿大總理卡尼還邀請了韓國、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墨西哥、南非、烏克蘭、阿聯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領導人出席。“G7峰會籠罩在中東地區不斷擴大的戰火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貿易戰陰影下。”美聯社稱,本次峰會有三個重點:貿易、戰爭、不激怒特朗普。報道稱,參加會議的許多領導人希望與特朗普舉行會談,說服他不要對本國征收關稅,因為美國設定的暫緩對全球多國加征所謂“對等關稅”的期限將于7月9日到期。加拿大《國家郵報》說,由于擔心與特朗普出現沖突,G7峰會已經放棄發表聯合公報,各方在烏克蘭危機、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問題上都存在分歧。
為避免沖突,加拿大設置了一些“溫和議題”
據英國天空新聞網報道,本次G7峰會的舉辦地是位于落基山脈的卡納納斯基斯小鎮,該鎮人口只有約130人,這里的新鮮空氣讓人頭腦清醒,正舉辦一場艱難的外交活動。《國家郵報》稱,會議的偏遠位置意味著抗議者無法進入,并讓各國領導人可以自由地在一個中立地盤與特朗普會面,而不是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攝像機的強光下。
美聯社稱,特朗普15日晚戴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帽子抵達加拿大,這是他重返白宮后首次參加大型國際峰會。報道稱,特朗普上次訪問加拿大是2018年參加G7峰會,這次會議給世界留下的印象是一張照片:特朗普雙臂交叉、以挑釁姿態坐著,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雙手按著桌子,狠狠盯著特朗普,其他國家領導人圍繞默克爾站成一圈。在離開加拿大前,特朗普在社交平臺發文,譴責時任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非常不誠實和軟弱”,并指示美國代表團撤回對會議聯合公報的認可。而今年,美國總統特朗普仍然是G7峰會上“難以預料的一張牌”。《紐約時報》稱,特朗普在2018 年氣沖沖地離開了G7峰會,今年,美國與盟友的裂痕更加嚴重:特朗普發動了一場規模更大的貿易戰,并威脅要吞并峰會的主辦國加拿大。
為了避免沖突,卡尼已放棄發表會議聯合公報,并為此次峰會設置了一些“溫和的”議程,包括防范山火、構建關鍵礦產供應鏈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等。英國廣播公司(BBC)稱,這是卡尼作為加拿大總理主持的第一次重大國際會議,但他精心策劃的議程已經被以色列和伊朗的沖突打亂。伊朗問題突然躍升到議程的首位,但G7在這個問題上也很難達成一致。外交官們表示,加拿大目前正在試探各國,爭取對以色列和伊朗發出聯合呼吁。
都想和美方談關稅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6日稱,今年G7的日程安排多為相對較短的會議,而不是冗長的集體會議,以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美國總統喜歡的一對一會談。當地時間16日上午,特朗普與卡尼舉行會談,重點是美國對加拿大征收的一系列關稅,尤其是汽車和鋼鋁產品的關稅。借此次G7峰會與特朗普接觸,與美方達成關稅協議,是參加會議的許多領導人的訴求。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首相石破茂擬最快于當地時間16日(日本時間17日上午)在加拿大與特朗普舉行會談,雙方正在展開最后協調。這將是繼2月之后日美首腦再次面對面會談。雙方能否圍繞特朗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達成一定協議,成為最大的焦點。日本依然要求美方撤銷所有加征關稅,但也考慮接受關稅下調,尤其是汽車關稅。另一方面,美方似乎拒絕取消關稅,尚難預料愿意在汽車領域作出多少讓步。
在參加此次G7峰會的國家中,目前只有英國與美方暫時達成了一項貿易協議。CNN稱,毫無疑問,每位前往加拿大參加G7峰會的領導人都希望帶著一個避免面臨更高關稅的計劃離開,但不太確定這是否會發生。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總統李在明16日啟程飛赴加拿大,開始為期3天的訪問。總統室發言人姜由楨表示,李在明將在峰會上與各國領導人建立紐帶,為在經貿等懸而未決的問題上取得實質性成果奠定基礎。美聯社評論認為,因為美國發起的貿易戰對各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造成損害,此次G7峰會可能會淪為一系列雙邊對話,而非展現團結的舞臺。
G7分裂成“G6+1”?
“一場旨在控制損害的峰會”,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6日發文稱,所有人的目光都將集中在來自加拿大南方鄰國的“難纏客人”身上,外交官們正努力避免讓G7分裂成“G6+1”格局。文章稱,伊以戰爭給G7帶來了新的壓力,美國和德國明顯站在以色列一邊,英國、法國、加拿大和日本近年來,尤其是在加沙沖突爆發以來,日益站到了以色列批評者的陣營。鑒于當前危險的國際形勢,G7峰會是朝著防止西方進一步分裂邁出的一步:可以說是一次旨在限制損害的峰會。
加拿大《國家郵報》稱,在諸多議題上,G7峰會就像一場拔河比賽。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和德國領導人拉著繩子的一邊,美國則拉著繩子的另一邊,而卡尼則站在中間,努力不讓繩子斷裂。德國《圖片報》評論說,全球局勢讓各國領導人不得安寧,甚至G7峰會的旅游計劃也無暇顧及。此次峰會能否取得任何具體成果,外界并未抱有太大期望。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