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榆林訊(通訊員 白凌燕 劉偉)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榆林市靖邊縣大膽探索、創新實踐,通過縣、鎮、村三級聯動,精準繪制資產盤活藍圖,以“鎮級統籌、村企聯合、托管經營、企業租賃”四種模式為有力抓手,全面激活低效閑置幫扶資產,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鎮級統籌 牽起協作之手
波浪谷景區游人如織(白凌燕/攝)
每到節假日,位于靖邊縣龍洲鎮的波浪谷景區就熱鬧非凡,赤色丹霞、火紅燈籠與皚皚白雪交相輝映,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欣賞美景、打卡拍照。借助旅游發展的東風,該鎮深挖鎮域特色資源,打造“龍洲六寶”,其中小米產業脫穎而出,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2024年,龍洲鎮小米產量達500萬斤,銷售收入3200余萬元。
誰曾想到,就在幾年前,龍洲鎮還是全縣的“落后鎮”,玉米、谷子等作物種植與牛羊養殖是主要產業,農民靠天吃飯,產業結構單一,收入微薄。
龍州鎮小米產業園方志洋介紹新出品的小米鍋巴(白凌燕/攝)
轉機出現在這幾年,在靖邊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該鎮轉變思路,立足本地獨特的丹霞地貌與自然資源,將農業與旅游業有機融合,踏上“文旅+”與“農旅+”融合發展的新征程。
為實現產業升級,龍洲鎮建立農旅融合小米產業園,通過鎮級統籌,成立鎮級合作社,將各村閑置資產折算成股份,統一經營管理。2022年,依托“龍洲丹霞”,該鎮對轄區3個村6個閑置資產進行統一規劃利用,資產原始價值達100.4萬元。如今,小米種植面積擴展到1萬畝,帶動群眾產業收入超5000萬元,集體經濟產值突破100萬元,實現了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村民也借此端上了“金飯碗”。
村企聯合 搭建合作之橋
鎮村干部在中山澗“一鎮一園”肉牛養殖示范園內察看長勢(白凌燕/攝)
新年伊始,中山澗鎮肉牛養殖示范園里生機勃勃,300余頭西門塔爾牛膘肥體壯。這個示范園位于李家峁村雷家溝小組,占地24畝,配套設施完善。
席麻灣肉牛養殖
曾幾何時,中山澗鎮養牛以家戶分散養殖為主,規模小、技術缺乏、成本高,銷售渠道也不暢。為改變這一現狀,從2022年開始,在靖邊縣委、縣政府全力支持下,該鎮探索“村企聯合”模式,示范園采取“鎮集體經濟聯合總社+專業養殖合作社+養殖戶”的運營模式帶動群眾抱團增收,即,鎮集體經濟聯合總社以場區及基礎設施等固定資產和部分基礎母牛入股,專業養殖合作社以肉牛、技術、人工及飼草等入股,雙方合作經營,按“保底+營收額分紅”的方式1:1分配收益。
中山澗“一鎮一園”肉牛養殖示范園直播間內羅鵬春直播帶貨(白凌燕/攝)
“合作社不僅自行養殖,還收購周邊農戶的架子牛,為全鎮養牛戶及飼草種植戶提供技術、配種、市場等無償服務?!笔痉秷@負責人羅鵬春擁有豐富的養牛經驗,他介紹,依托本地玉米種植面積大、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中山澗鎮不斷壯大肉牛養殖產業。目前,示范園實現自繁、自養、自育、自銷,不僅在靖邊,還在臨近的吳起縣開設門店,搭建直播間,拓展線上銷售渠道。
如今,示范園所有固定資產及36頭種牛歸鎮集體經濟聯合總社,確保鎮集體經濟投入安全,每年保底收入15萬元,根據市場行情,每年可為鎮集體經濟聯合總社增加收入40萬元以上,有效帶動農戶參與,推動全鎮肉牛產業蓬勃發展。
托管經營 共筑幸福基石
紅墩界鎮羊子養殖(白凌燕/攝)
3月10日下午,在紅墩界鎮長勝村黨支部書記朱子榮的杜泊羊舍內,羊兒膘肥體壯,長勢喜人。朱子榮作為長勝村杜泊羊養殖的帶頭人,曾帶領村民三次前往山東省梁山縣考察,結合村情引進生長周期短、產羔率高、體質優良、抗逆性強的杜泊羊養殖項目。
“單打獨斗的年代過去了,一定要抱團發展!”說起這個項目,朱子榮頭頭是道,為降低投資風險,杜泊羊養殖項目采取“五戶聯?!钡姆绞?,由村小組內信譽良好的5戶養殖戶相互擔保,確保村集體經濟成本回收。村集體經濟每年向農戶收回一定比例的成本和收益,收回資金用于擴大養殖規模,投放給更多農戶,實現滾動發展。
朱子榮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一只母羊一年可繁殖3至4只羊羔,一年即可出欄,能產50斤左右羊肉,養殖前景廣闊。
2022年,靖邊縣大力扶持鄉鎮特色主導產業,紅墩界鎮憑借長勝村杜泊羊養殖的良好基礎,將其作為主導產業和富民強鎮的特色產業,采用“政府+支部+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既解決了農民發展養殖資金短缺的問題,又保障了新型經營主體在規模擴張時所需的羊子品質和數量,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紅墩界鎮黨委書記曹林露表示,長勝村的發展不是個例,過去紅墩界主要養殖陜北白絨山羊,存在食草量大、喜室外活動易破壞植被等問題。2022年起,該鎮引進杜泊羊,養殖模式從傳統的分散飼養、粗放管理向舍飼養殖、家庭適度規模養殖轉變,還建成了市級標準化養殖示范村。
同時,針對集中養殖成本高、收益低的養殖資產,紅墩界鎮通過推行托管經營,探索“村委+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合作模式,將牲畜托管給農戶進行分散養殖,采取分期方式回收養殖成本和收益,確保農戶既滿足集體需求又保留個人所得,從而有效激活資產。該鎮采取“五戶聯保”機制,村集體將 1050只羊崽委托給 50 戶農戶分散養殖,并與養殖農戶簽訂養殖合同,分五年進行償還本金,同時收取10%的收益,全鎮集體經濟每年增收68萬元,農民年收入增加280萬元,成功激活了17項存在閑置風險的幫扶資產,資產原值達575萬元。
企業租賃 齊促產業騰飛
育苗大棚內(白凌燕/攝)
春回大地,靖邊縣新橋農場的雨禾育苗基地內一片生機勃勃。2月29日,大棚里一排排育苗床綠意盎然,辣椒苗深綠繁茂,青菜幼苗肆意生長,在冬日暖陽的輕撫下,處處洋溢著春的氣息與希望,而這一片繁榮景象,正是靖邊縣創新采用“企業租賃”模式盤活閑置資產的生動注腳。
走進育苗基地,56歲的東坑鎮金雞沙村村民賀金英正熟練地為秧苗澆水。她笑著說:“我每天負責放簾子、看溫度、澆水,一個月能掙4000多塊錢。在家門口打工,既能照顧孫子,又能補貼家用,活兒也不累,日子過得很踏實。”像賀金英這樣在基地務工的村民還有很多,他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曾經,新橋農場的大棚產業卻面臨諸多困境。新橋農場副場長張萌回憶道:“過去,政策補貼少,種植戶技術和管理水平有限,大棚設施易損壞,勞動力成本又高,種植戶壓力很大。而且大棚農產品市場供過于求,價格波動大,收益低,部分大棚到期后維修成本過高,只能廢棄閑置。”
2020年,轉機出現。新一屆農場黨委班子積極作為,爭取中省鄉村振興銜接資金813萬元、市級財政資金100萬元,對示范園區的112座冬暖式大棚進行維修改造。隨后,將這些閑置大棚全部承租給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用于種苗培育和蔬菜種植。如今,放眼望去,50個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在瓦藍天空的映襯下,成為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去年臘月初十就開始播種育苗,現在芹菜、辣椒苗長勢良好,預計4月中旬出苗,明天還打算再播種些西瓜苗。”靖邊縣雨禾育苗基地負責人苗會平介紹,春播時節,大棚內9156萬株秧苗將奔赴各地,移栽至靖邊的土地上,或遠銷內蒙、榆陽、定邊、橫山等地。
盤活的是資源,受益的是周邊群眾。苗會平介紹,合作社一年四季需要人,季節性用工量更大,播種、點苗、嫁接、移苗等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力,一年只人工工資就要發100多萬元。
據了解,自2020年起,新橋農場通過“企業租賃”模式,激活了全場5個幫扶資產,資產原值達450余萬元,農場年租賃收入增加96萬元。
“經過連續三年的努力,全縣已因地制宜盤活閑置低效資產66個,金額達1379萬元,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300余萬元?!本高吙h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