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多晶硅作為光伏產業的關鍵基礎材料,其市場發展備受關注。近年來,多晶硅行業面臨著產能過剩、價格波動等諸多挑戰,企業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在此情形下,金融衍生工具憑借其獨特的風險管理和價格發現功能,為多晶硅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途徑。本文將深入探討金融衍生工具在多晶硅企業中的應用,旨在為企業應對市場風險、提升經營效益提供有益參考。
2024—2025 年,多晶硅行業處于產能過剩周期,市場呈成本定價和節奏性行情的特點,利潤波動明顯收窄。產能過剩導致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增大,企業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多晶硅企業迫切需要尋找有效的方式來穩定利潤,降低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多晶硅企業的采購模式主要包括直接采購和原材料委托加工兩種。多數企業采用整體招標硅粉或洽談的方式進行直接采購,通過簽訂訂單鎖定供貨量,并實行分期定價采購以確保定價合理。而頭部的幾家多晶硅大廠也會根據生產需求,直接采購工業硅塊并委托磨粉廠加工成硅粉,同時支付相應加工費。工業硅作為多晶硅生產的主要原料,其價格的大幅波動會直接影響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當工業硅價格上漲時,企業的生產利潤將被嚴重壓縮。目前工業硅期貨基準交割品為低磷硼553,與多晶硅企業采購的低磷硼99硅價格聯動性較高,這為企業利用期貨工具鎖定生產成本提供了可能。
中泰期貨針對上游多晶硅生產企業構建了全面的產融結合體系,旨在幫助企業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講述在薄利周期下,如何通過優化工業硅采購價格的方式,實現幫助企業降本增效的目標。
在多晶硅產能過剩、成本定價導致利潤微薄的市場環境下,優化采購成本成為企業提升銷售價格競爭力的關鍵。企業可采用含權增加銷售價格的方式,在采購原材料工業硅期間,利用期權市場收取時間價值,以此提升原料采購價格競爭力。當期權賣權執行價接近多晶硅生產企業理想采購價位,且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無迫切采購計劃,希望以更理想的價格采購時,這種方式尤為適用。例如,當原料工業硅價格達到企業設定的目標位置時,企業可執行囤貨計劃購買現貨。若價格未跌到該位置,企業則可收取期權權利金,用于優化下一次采購現貨的成本。
因多晶硅期貨尚未開始交割,此處以工業硅期貨為例。2024年10月某磨粉加工企業計劃采購工業硅塊,該企業判斷上游工業硅落地減產后,整體供需矛盾不突出,且臨近枯水期成本有抬升預期,工業硅價格傾向于底部震蕩,難以進一步創新低。為在多晶硅企業集中補庫原料之前提前儲備工業硅塊,降低采購成本,企業選擇場外賣出看跌期權策略。考慮到企業意愿采購工業硅塊的價格在12000元/噸附近,2024年10月18日,企業在SI2412合約盤中12450元/噸附近詢價場外期權,賣出SI2412-P-12000,期限為10個交易日,成交1000噸,開倉權利金為72元/噸,持有至11月8日到期。
最終,2024年10月18日至11月1日,企業通過賣出看跌期權獲得72元/噸的權利金補貼,成功降低了庫存采購成本。
出場操作方面,若場外期權到期當日SI2412收盤價>12000元/噸時,企業獲得補貼72元/噸;當11928元/噸<場外期權到期當日SI2412收盤價<12000元/噸時,企業獲得利潤=收盤價-11928元/噸;若當日收盤價<11928元/噸時,企業虧損=收盤價-11928元/噸。
最終實現效果如下:
中泰期貨在服務新能源產業客戶方面有著完善的流程。首先,深度盡調,深入了解企業的經營模式和風險點,通過全面、細致的調研,挖掘企業真實的風險點,并出具風險診斷書。這是服務的基礎,只有準確把握企業的實際情況,才能為后續的服務提供有力依據。其次,根據風險診斷書,與企業進行路演深度溝通。在溝通中,進一步優化和細化風險點,確保對企業風險的理解準確無誤,與企業達成共識。針對企業實際面臨的風險,定制化產融風險管理方案。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結合企業的具體需求和市場情況,為企業量身打造降低風險的方案,幫助企業實現穩健發展。最后,在方案運行過程中及結束后,對方案進行總結和實戰效果評估。通過對方案實施效果的分析,總結經驗教訓,為后續服務其他企業或對現有企業的進一步服務提供參考,不斷提升服務質量。
企業在運用金融衍生工具時,應充分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謹慎制定策略,并在專業機構的指導下進行操作,以實現企業的穩健發展和可持續經營。未來,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金融衍生工具有望在多晶硅企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助力行業在全球能源轉型的浪潮中實現更好的發展。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