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正式發布,再次將“三農”工作置于國家戰略核心地位。中央一號文件以深化農村改革為主線,聚焦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與鄉村全面振興,明確提出“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等方向,為期貨市場服務“三農”提供了政策指引與行動框架。在這一背景下,期貨市場作為農業風險管理與價格發現的重要工具,既需深化既有服務模式,更應探索創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動能。
服務“三農”的鮮活實踐
近年來,期貨市場在服務農業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期貨交易所的主動作為和積極推動下,涌現出了豐富多彩的創新實踐和服務場景。
第一,交易品種不斷豐富。2024年,鄭商所上市了紅棗期權,大商所推出了原木期貨,還上市了原木、雞蛋、玉米淀粉、生豬期權。交易品種的不斷創新豐富了農業產業的風險管理工具,不僅為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供了保障,也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了有力抓手。
第二,交易制度持續優化。2024年,鄭商所修訂了花生、紅棗、白糖等品種的期貨合約及業務規則,大商所圍繞“一品一策”陸續發布了一系列品種合約優化規則。交易制度的持續優化旨在提高產業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便利性,降低交易和交割成本。
第三,交割標準與時俱進。2024年,鄭商所對紅棗、白糖和棉花的交割規則進行了優化調整,大商所也對玉米、黃大豆一號、玉米淀粉等期貨的交割規則進行了持續優化,以貼近現貨市場實際需求,便于農業從業者更好地利用期貨工具管理風險。期貨交割標準在適應產業需求不斷優化的同時,也促進了現貨生產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為中央一號文件所強調的單產和品質提升以及智慧農業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四,“保險+期貨”項目推陳出新。2024年,上期所持續開展天膠“保險+期貨”項目,實現了質與效的進一步提升,得到了膠農和涉膠企業的好評;鄭商所在開展基于“保險+期貨”模式的價格險和收入險項目過程中,鼓勵創新期權結構,以提高項目保障效率;大商所基于大豆、玉米、生豬等期貨品種,開展了“農民收入保障計劃”,在全國23個省份實施了94個“保險+期貨”項目,為農民穩收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服務“三農”大有可為
期貨市場作為現代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引下,期貨市場需進一步突破傳統邊界,不斷深化服務。
首先,豐富品種工具體系,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一是增加期貨品種。推出更多農產品期貨品種,如特色農產品、區域性作物等,滿足不同地區的風險管理需求。二是豐富期權工具。推出與期貨配套的期權產品,提供更多風險管理選擇。推出天氣指數期權,幫助農業從業者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不確定性。三是發展指數期貨。推出基于農產品價格指數的期貨合約,幫助市場參與者對沖整體價格波動風險。
其次,進一步優化交割制度,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一是破除限制交割的制度障礙。根據產業需求,在交割質量標準、交割品牌、交割月份、市場參與主體、交割月持倉等方面,進一步放寬限制。二是進一步降低交割成本。從合理布局交割庫、簡化交割流程、降低倉儲物流成本和交割費用等方面著手,降低參與主體的交割成本。三是完善交割糾紛處理機制。交易所應完善相關制度規定,加強對交割庫和交易者交割行為的監督,積極妥善處理交割中發生的糾紛,維護市場秩序和參與者的合法權益。
再次,強化科技賦能,提升服務精準度。“強化氣象為農服務”,期貨市場可進一步整合科技資源。例如,推廣氣象衍生品,擴大溫度指數、降雨指數等天氣衍生品的應用范圍,覆蓋更多作物與養殖領域;建設數字服務平臺,依托區塊鏈技術,構建農產品期現貨市場信息平臺,實時發布供需數據,引導農業經營者科學決策。
最后,推動期貨市場國際化,服務多元化供給體系。“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求期貨市場加強國際合作。引入境外參與者,推動尿素、棉花等品種國際化,吸引海外生產商、貿易商參與定價,增強我國在大宗商品市場的話語權。發展跨境風險管理工具,針對進口依賴度高的農產品,開發跨境套期保值合約,幫助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鎖定成本。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為鄉村全面振興擘畫了宏偉藍圖,期貨市場通過品種創新、制度優化、科技賦能和國際合作,有望成為農業現代化的“穩定器”、農民增收的“護航者”和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