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內容消費需求,正在重塑知識供給端生態。近來,隨著人們知識付費意識提高,以及5G、AI技術的興起,“耳朵經濟”成為消費新風口。以播客、有聲書、廣播劇、在線音樂為代表的音頻作品憑借使用場景多元、伴隨性強、去屏幕化等特點獲得大批用戶青睞,無論是早高峰的地鐵、散步路上,還是吃飯、睡覺前,人們都可以打開喜歡的音頻APP,聽聽故事、音樂或課程,既放松心情,又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達到5.4億人,聲音經濟產業市場同比增長10.2%,規模達5688.2億元,預計2029年將突破7400億元。
不過,各類音頻平臺及有聲閱讀APP層出不窮,諸如同質化、低俗化、版權糾紛等問題時有發生。有些用戶表示部分音頻平臺會員權益少、付費價值難以體現,無法滿足自身需求。而對于企業而言,目前即便是頭部企業,在平衡內容成本和用戶轉化上依然存在難題,轉化率低、盈利不易、市場變現問題尚未尋到最優解??梢姟岸浣洕币獙崿F長遠發展,還需好好下功夫。
“耳朵經濟”的核心價值是內容驅動,用戶只愿意為性價比高的好產品買單。音頻企業應更注重對產品內容的投資,比如收錄優秀作品、提升錄制效果、合理設置價格、拓寬消費渠道,讓更多好聲音喚醒耳朵。以云聽APP為例,通過打造“主流文化志”,推出“普通話博物館”“鄉音博物館”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做法。還要專注細分品類,如設置功能性需求、目標人群板塊,減少聽眾篩選成本,借助對用戶大數據的精準抓取,實現音頻內容精準抵達,增強聽眾代入感,引發共鳴。
聚焦產業端完善鏈條,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重視并扶持行業內小微企業,鼓勵企業參與制定技術標準、行業規范,營造良好環境,促進企業有序競爭、互利共贏。企業應加強上下游內容、技術、產業合作,推動跨界融合,實現品牌、內容IP及合作產品價值升級,形成全產業生態鏈,更好地釋放市場價值。比如喜馬拉雅與多家出版機構合作,開發名人講書、制作廣播劇等各類有聲內容,為用戶帶來高品質聽覺享受。
聚焦平臺端銳意創新,一方面應強化聲音技術賦能,通過廣告植入、付費訂閱、聽眾贊賞、品牌合作等方式為作品商業化尋找出路,深度開發“音頻+直播”“音頻+電商”“音頻+出行服務”等新業態,搶占新賽道,讓消費者愿意為聲音買單。積極探索與智能終端服務商的互動共生,加大車聯網、家居家電、智能穿戴等各類場景的開發力度,提升用戶體驗,拓展變現渠道。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平臺音頻社區,加強互動式音頻社交,以“用戶創作、平臺審核、作品傳播”等方式實現流量變現、獲取收益,增強用戶黏性,以高質量陪伴提升用戶付費的可持續性。
用戶成功購買并不意味著一輪音頻知識付費的終結,而是新一輪的開始,他們會評估購買體驗,若感覺滿意,就會形成口碑效應,帶來良性循環。因此,音頻企業可借助智能技術,建立多元化、垂直化、細分化的運營模式,推出音頻周邊產品,拓展IP衍生價值,優化傳播效果,為用戶創造沉浸式體驗,提升用戶的平臺忠誠度,比如豐富兒童有聲閱讀市場、增加適老產品供給、創造“聲音數字銀行”,盤活聲音資產,吸引更多消費群體,實現深度音頻營銷。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切實規范平臺秩序,加強版權保護,消除監管盲區,正確引導音頻娛樂消費。消費者也要增強甄別力,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理性消費,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