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放緩、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穩外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布置2025年重點任務時要求,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2024年以來,從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到推動做好生物技術領域擴大開放試點企業登記注冊有關工作,再到印發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我國持續放寬外資準入,釋放歡迎外資的積極信號。2024年12月17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發布公告,將過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延長為240小時,新增21個口岸為過境免簽人員入出境口岸,再次彰顯我國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
針對性強的政策落地顯效,令更多外資企業加碼投資中國。數據顯示,2024年1月份至11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497億元;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2379家,同比增長8.9%,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德國、新加坡、瑞士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0.9%、4.8%、4%。不久前,中國德國商會發布的2024/20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也顯示,92%的受訪企業表示計劃繼續在華開展運營,超過一半企業計劃在未來兩年內增加投資。
資金、技術、人才在全球自由流動,是市場規律支配的商業行為。投資者在商言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擺在那里。這個吸引力,源于超大規模人口優勢疊加消費活力形成的大市場,也得益于綠色轉型、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發展新動能的涌現,還來自于區域協調發展、“朋友圈”廣泛拓展開辟的合作新空間。
如何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要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辦精辦好重點投資促進活動,廣泛對外宣傳在華投資機遇。2024年,商務部已開展“投資中國”重點活動27場,召開15場外資企業圓桌會議,與外資企業和外國商協會開展常態化溝通交流200余次,協調解決外資企業困難問題300余件。
還要在擴準入和優環境上下功夫,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招投標、標準制定,加大對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以服務業為例,無論是結合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平臺建設,扎實開展相關領域開放試點工作,還是在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繼續增加服務業條目,引導更多外資投向服務業領域,這些措施旨在讓外資企業不僅可以進得來,而且能發展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