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元的外賣,包裝費就要6元”“每串燒烤都收打包費,實際只有一個包”……據12月27日央廣網報道,外賣打包費因缺乏標準、計價不合理、過度收取等亂象屢遭詬病。
點外賣已成為很多人的日常需求,一些不合理的打包費令人槽點滿滿,不僅加重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還損害了市場的公平交易原則。
打包費的初衷是響應國家限塑令,減少塑料購物袋使用,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習慣。這無疑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和環保理念的。但在實際操作中,打包費變得復雜且充滿爭議。其中,缺乏統一標準、計價不合理等問題尤為突出。
有些商家對每一份菜品都單獨收打包費,甚至出現了每串燒烤都要收費的情況,當消費者收到外賣時,卻發現所有的食物都被放在一個包裝里,這與所支付的多個打包費顯然不符。甚至有的商家在設定打包費時,將打包費作為彌補其他成本的方式。顯然,這種不透明的收費方式讓消費者感到被欺騙,也損害了商家的信譽。
外賣平臺作為連接商家和消費者的橋梁,應該承擔起監管責任,不斷完善相關機制,確保打包費公平、透明和合理。例如,平臺可以設定打包費的最高限額,并對商家的打包費進行定期審核。同時,也應該鼓勵商家使用環保包裝材料,從而降低打包成本,減輕消費者的負擔。消費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在點餐時,應該仔細核對打包費用,如果發現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時向商家或平臺反饋。
打包費本是一個簡單的費用項目,卻因為各種因素而變得復雜。從長遠看,解決“打包刺客”的問題,需要有關方面合力確定更加明晰的標準、規范和罰則,消費者積極發揮監督作用,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只有讓打包費回歸本質,才會成為促進環保和食品安全的有力工具,而不是消費者心中的痛點。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