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第19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在深圳舉行。
今年,中國期貨行業迎來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舉措,尤其是近期《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促進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出臺,為期貨市場的未來發展明確了方向。
在期貨經營機構高層論壇上,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中信期貨董事長竇長宏、廣發期貨董事長羅滿生、中糧期貨總經理吳浩軍、摩根大通期貨董事長兼總經理潘鳳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意見》出臺的意義、對行業的深遠影響以及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論壇由南華期貨董事長羅旭峰主持。
政策紅利釋放,行業迎發展新契機
《意見》的發布被譽為期貨行業的里程碑文件,其高規格、多部委聯合署名的形式表明國家對期貨市場的高度重視。嘉賓們一致認為,政策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期貨公司的使命賦予了更高定位。
中糧期貨總經理吳浩軍認為,《意見》首次明確期貨行業三十年的發展目標,分階段提出夯實基礎、激發潛力、全面提升的規劃路徑,為期貨公司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國家戰略提供了清晰指引。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而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則貫穿始終。
中信期貨董事長竇長宏用四個關鍵詞總結了《意見》的核心內容:“高度”“融合”“對外開放”“全過程監管”。期貨市場不僅要優化自身功能,還需與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服務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家經濟韌性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新湖期貨董事長馬文勝指出,《意見》提升了期貨市場的功能定位,明確了“穩定企業經營、活躍商品流通、服務保供穩價”的目標。這些新要求不僅重塑了行業形象,也為期貨公司未來三十年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服務實體經濟,期貨公司如何擔起新使命
服務實體經濟是期貨市場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意見》明確賦予期貨公司的首要任務。嘉賓們結合各自公司的實踐,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如何將服務實體經濟落到實處。
吳浩軍從實踐出發,總結了服務實體經濟的三大核心任務:一是確保實體企業平穩運行,二是促進商品高效流通,三是在國家保供穩價中發揮積極作用。“期貨公司需要通過增強資本實力、提升專業能力、完善業務布局,以更高水平的服務能力回應行業使命。”
“期貨公司的業務體系可以分為中介服務型、工具服務型和交易服務型三類,這些業務共同支撐了期貨公司在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未來期貨公司需要在風險控制和合規管理方面做到‘滿分’,以確保行業長遠健康發展。”馬文勝說。
廣發期貨董事長羅滿生提到,期貨行業正在從服務傳統產業向服務新興產業拓展。通過為客戶定制跨市場、跨期的風險管理方案,期貨公司正逐步成為綜合服務商,助力增強供應鏈韌性。以新能源行業為例,衍生品工具在助力企業穩定供應鏈、降低價格波動風險方面有著巨大潛力。
對外開放加速,國際化布局顯現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正成為重要議題。圍繞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國際化,嘉賓們展開深入討論。
羅滿生回顧了廣發期貨作為國際業務先行者的經驗。“公司早在2006年便通過CEPA框架布局香港市場,如今已在新加坡和倫敦設立機構。中國商品價格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為期貨公司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良機。”
摩根大通期貨董事長潘鳳以外資視角分析了中國期貨市場的吸引力。她指出,《意見》在QFII參與范圍、金融期貨開放等方面釋放了明確信號,這為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她還建議,未來中國市場應加大對國際投資者的推廣力度,通過講好中國期貨故事,進一步提升全球吸引力。
此外,嘉賓們還探討了國際化發展中的挑戰。羅滿生提到,國際業務不僅需要企業具備充足的資金實力和戰略規劃,還需高度重視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潘鳳則補充道,國際化發展需要在法律法規、交易機制和跨境數據共享方面與國際接軌,為行業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展望未來,竇長宏指出,盡管期貨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政策支持讓他對行業未來充滿信心,期貨經營機構將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推進國際化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隨著政策細則的進一步落地,期貨公司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迎來更大作為,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