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為落實近日發布的《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相關部門將圍繞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國家物流樞紐經濟區等出臺多項配套政策,著力解決現代物流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持續釋放政策紅利。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在28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影響物流效率和成本的堵點卡點,有些是硬件,有些是軟件,比如基礎設施網絡不完善、多式聯運銜接不順暢、現代供應鏈體系不健全等,《行動方案》聚焦這些堵點卡點,提出針對性強、務實管用、可操作的政策舉措。張世昕透露,《行動方案》為牽頭管總的綜合性文件,相關單位還結合職能,研究制定了分領域的配套文件,與《行動方案》形成“1+N”政策體系。
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在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中起著關鍵作用。《行動方案》提出建設若干國家物流樞紐經濟區。“建設國家物流樞紐經濟區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作出的重要部署,是以具備條件的國家物流樞紐為依托,以培育壯大樞紐經濟、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探索打造的一種新型的經濟集聚區和功能區。”張世昕說,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初步考慮將重點從打造物流和產業集聚發展的新載體、促進各類經濟要素聚集創新、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三個方面推進國家物流樞紐經濟區建設。
全社會物流成本既與產業結構、物流環節密切聯系,同時也與商貿流通發展水平緊密相關。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是《行動方案》提出的重點任務之一。商務部流通發展司負責人張祥表示,近年來我國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其中,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以批發和零售業為例,2023年行業增加值達到12.3萬億元,占GDP的1/10。網絡設施也不斷完善,已累計建設4321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95%的行政村通快遞。不過,我國商貿流通效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近日,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出臺配套文件,以現代供應鏈為牽引,抓住批發零售業這個“牛鼻子”,推動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其中,在完善城鄉商貿流通網絡方面,將改造城市步行街、商圈,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深化縣域商業建設行動,補上冷鏈物流短板。在推動商貿流通創新轉型方面,將加快零售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品牌連鎖、即時零售等新業態。
此外,《行動方案》將“推動物流數智化發展”作為培育物流領域新質生產力、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重要抓手。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負責人吳君楊表示,在具體的支持政策上,相關部門將支持符合條件的物流技術裝備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有關研發制造企業可享受相關的稅收優惠。同時相關部門將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政策手段,支持傳統物流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支持物流設施設備數字化升級,推動企業積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推動物流數智化發展對于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數字貨運平臺滿幫集團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全國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仍然處于傳統物流管理階段,貨源經過多次流通中轉才能抵達消費者手中。例如,外地的蔬菜銷售到北京,通常需要經過大集散中心到中型批發市場再到小型批發市場,增加了搬運、存儲成本也造成了損耗。通過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深度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搭建直連企業貨主與貨車司機的數字貨運平臺,能夠實現訂單的快速匹配及運輸路徑的智能規劃,控制物流成本的同時進一步縮短運輸鏈路,提升生產效率。
“下一步,應以智慧物流應用場景的發掘和培育為抓手,深度挖掘數智化轉型的市場內生動力,統籌智慧物流的技術、設備、設施、運行等協同發展,構建發展生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陸成云說。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