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甘肅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開展“垃圾尋寶”活動引發熱議。景區給游客發垃圾袋、送小禮品,鼓勵游客撿拾垃圾。
又是一年旅游旺季。對于景區管理方來說,大量游客的涌入難免會給景區環境帶來“甜蜜的負擔”。如何在景區環境保護和日益增多的游客間找到平衡,成為一道管理難題。“垃圾尋寶”活動,讓游客從被動管理轉為主動作為,既緩解了景區垃圾清理的難題,又能讓游客得到實惠,不失為一種雙贏。
而從長遠觀之,“垃圾尋寶”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在一些自然風景區,由于景區范圍較大、公共設施相對分散,散落在山林中的垃圾不僅影響著游客的觀覽體驗,也對地方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此外,“垃圾尋寶”不僅清掃了景區內的可見垃圾,其本身也是一種引導、推廣。比如,在帶娃“尋寶”的過程中,家長們就可通過言傳身教在孩子心中埋下保護環境的種子。經年之后,隨著種子生根發芽,文明出游的觀念將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傳遞中,向更遠處延伸。
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面向未來,各地景區或可抄一抄“垃圾尋寶”的作業,上新更多“玩法”。比如,結合盲盒抽取、集章打卡等年輕人較為青睞的方式,吸納更多人參與活動;再如,借助互聯網的傳播之窗,發起“點亮垃圾尋寶圖”等活動,實現線上線下聯動,讓綠色旅行更加深入人心。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