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規劃土地政策支持老舊小區改造更新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從深化調查評估、加強規劃統籌、強化政策支持、優化審批流程4方面提出要求,將對促進各地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發揮積極作用。
老舊小區的改造,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段時期以來,老舊小區暴露出諸多短板,如公共服務設施短缺、居住環境條件落后、修繕提升能力不足等,成為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各地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取得顯著成效。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2萬個,惠及居民3800多萬戶、約1億人。尤其在文旅事業蒸蒸日上的當下,歷經悠長歲月的老街老巷中還潛藏著城市網紅的文化密碼,廣州的永慶坊、長沙的坡子街、重慶的龍門浩老街,都因老舊小區改造而煥新出彩、活力重現。
在各地成功的改造范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刷墻面、鋪路面、疏管道這些“小修小補”已很難滿足群眾“住得好”的需求,而單個樓體的更新也跟不上公眾對公共空間擴容、公共服務提質的要求。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涉及面廣、系統而復雜的工作,改造也絕不是各個小區“自己改自己的”,而是需要科學規劃,連片系統改造,這已成共識。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因為不同老舊小區差異性很大,居民改造要求也各不相同,存在資金籌措難、協商難、保留歷史記憶與更新矛盾、可持續運轉難等實際難題。各地雖在改造中不斷探索創新,總結經驗,尋求破解之道,但在規劃管理、標準規范、政策工具、商業模式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統性匹配。《通知》的出臺,就是力圖從政策上打通堵點,聚焦規劃與土地政策,充分調動政府、市場、社會各方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對老舊小區改造的支持力度。
比如,針對老舊小區改造的規劃統籌,《通知》明確,各地要依據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按需加快編制城市更新相關詳細規劃,深化近期實施規劃和行動計劃;在單元詳細規劃中統籌空間功能和建筑量,在不突破空間管控底線和總體規劃強制性內容前提下,探索建筑量跨單元統籌的規則。這樣的規定,將對老舊小區的連片開發環境提升起到推進作用。廣州首個老舊小區成片連片改造項目——廣州北站東側老舊小區成片連片微改造項目,大手筆地將126個老舊小區“打包”統籌改造,挖掘片區文、商、旅、創等多元社區價值。相信隨著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將會有更多的小區實現連片改造提升、成片融合發展,重塑區域新活力。
再如,針對協商難,《通知》提出建立健全針對社區層面的資源資產調查與城市體檢評估體系,要求各地通過規劃單元及社區層面的規劃實施評估,充分了解改造更新需求和利益相關方意見,按照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社區生活圈要求,在老舊小區改造中補足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這樣,可以兼顧各方利益,尋求最大公約數,既避免政府大包大攬、財政捉襟見肘,又有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實現小區后續的可持續運轉,從整體上激活社會活力。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老舊小區改造殊為不易,是接力賽,也是耐力跑。相關部門要始終奔著問題去,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打通難點堵點,加速推進實施這一民生工程,用一個個更新的小區不斷擦亮幸福底色,激蕩城市活力。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