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從前總往地里跑的時候不同了,現在我用手機就能控制大棚的溫度、濕度,智能化管理大大減少了我的勞動量,省心多了?!碑敱粏柤岸瑮椃N植現狀,村民李建斌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機,展示自己最得力的“務農工具”。
李建斌所在的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范家鎮井莊村,地處黃河中游最大的河濱濕地區,素有“關中小江南”之稱。該村冬棗種植面積達3100畝,為主導產業,此處的冬棗成熟早、品質優、效益好,是大荔縣冬棗優勢主產區,已成為全鎮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該村圍繞“大荔冬棗第一熟”優勢特色產業,打造建設井莊村日光溫室冬棗示范園。園區投資929.4萬元,重點打造水肥一體化、卷簾卷被遠程控制、溫度濕度遠程控制、安全監管遠程控制等全智能化日光溫室冬棗生產基地?,F已建成63個溫室大棚,將全村脫貧戶305人納入園區,實現村有集體經濟收益,戶均有果業收入,人人有就業門路。
李建斌與鄉親們種植的冬棗多在大棚中,而大棚作物最需要的就是監控溫度與濕度?!按笈锒瑮椀墓芾矸浅栏?,必須要把控好光照、溫度,合理用藥施肥,不斷總結經驗,根據長勢靈活調整、精細管理。”不同以往頻繁走進大棚觀察溫度與濕度,李建斌表示,手機上安裝相關軟件后,他可以隨時隨地查詢棚內溫濕度數據,并包括高低溫預警功能。而大棚的溫濕度控制得當,對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作物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今,如此借助科技提升農業管理水平的案例還有很多,安仁鎮伏坡村給大棚裝空調提升棚內溫度、兩宜鎮東高城村給高石脆瓜溫室大棚鋪設地暖提升地溫……設施農業既是渭南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大亮點,也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地處陜晉豫三省結合部、位于八百里秦川最寬闊地帶的陜西省渭南市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適中,是西北地區優越的農業生態區,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素有“陜西糧倉”之稱。
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渭南在農業領域產生了眾多“金字招牌”。富平柿餅、白水蘋果、臨渭葡萄、大荔冬棗等一批土特產品馳名中外。渭南市農業生產常年走在陜西省前列,糧食、水果和蔬菜瓜類總產分別占到全省的20%以上、35%左右和30%以上。
經過自動化、程序化、智能化生產,一袋袋面粉從陜西糧農富平西瑞面粉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源源不斷傳輸出來;對重量、外觀、糖分等指標進行識別測量后,白水縣潤泉物流中心的水果自動化分揀設備將一批批蘋果分選為不同等級,裝箱后發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在臨渭區的葡萄產業園,每一株葡萄都有自己的“身份證”,用手機掃一掃每串葡萄套袋上的二維碼,就可以查看葡萄從種植到銷售全過程……
隨著種植面積持續擴大的可能性變小,新品種研發、種植模式創新、農業機械的推廣等環節成為該市農業發展提質增效的側重點。與此同時,持續深化數字、生態和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創新及運用,也意味著當地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正在“進行時”。
近年來,渭南各縣(市、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一縣一業”的產業格局已較為成熟,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白水蘋果”“大荔冬棗”等九大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同時,加快構建糧食、生豬、蘋果、蔬菜、乳制品、特色果業、特色漁業等七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截至2023年,九大果品區域公用品牌總價值達239.54億元,七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總產值已近千億元。
此外,隨著互聯網所帶來的農業信息差日漸消弭,曾經南方“限定”的農業產業也在關中大地落地生根。澄城依靠設施大棚實現了火龍果、甘蔗等熱帶水果的“南果北種”;藍莓這種“極易水土不服”的水果漸成氣候;大荔縣漁業養殖水面最大的范家鎮則大量養殖南美白對蝦、中華絨螯蟹……
在渭南,科技驅動、基地推動、企業帶動和品牌拉動,正成為推動這座特色農業大市向特色農業強市轉型的強勁動力,在這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正當其時。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