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起壟覆膜。(資料照片)
田間地頭喜收薯。通訊員 曹衛江 攝
綏德縣崔家灣鎮憑借天時地利造就的黃土、沙粒混合優質川水地,成為全縣沙地紅薯核心產區與優質產區。經過8年的“歷練成長”,紅薯產業已發展成為全鎮的支柱性產業,全鎮建成集中連片標準化紅薯基地8500多畝,帶動當地農民就業7500人,從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7萬元。小小的沙地紅薯不僅發展為全鎮長效富民大產業,更是全縣鄉村振興的一張靚麗名片。
黨建引領
打出高效發展“組合拳”
2023年,為擴大種植規模,促進土地高效利用,崔家灣鎮蘇家圪凸村實施千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將分散的土地統一整理成千畝寬幅梯田,統一施肥、統一深翻、統一起壟、統一覆膜、統一控蔓、統一收割,助力薯農增收致富。
“以前土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整理后增加了土地面積,改良了土壤,減少了病菌,方便機械化種植和采收。”蘇家圪凸村黨支部書記蘇世軍說。
近年來,崔家灣鎮通過黨建引領、政府引導、科技引路、合作社引頭,促進企業黨支部帶動、村黨支部帶動、黨員示范帶動和志愿服務帶動,以組織聯建、信息聯享、資源聯用、服務聯做、活動聯辦等為服務內容,實現薯農“經營收入、就業收入、職業技能、資產收益”四提高。
為抗旱保供薯地水源,崔家灣鎮提升改造智慧產業園區36個水肥一體化噴灌、智能自動溫控系統,新建3座高標準智能化脫毒育苗大棚,建設13座高抽站,保障沿線薯地隨時灌溉。同時,為確保紅薯長久保質保鮮,充分利用現有薯農分散儲存空間,加設供暖、溫度計等設備,建成科學設計、溫濕可控大容量儲存庫5座,可貯量1200噸。
該鎮融合打造“黨建+紅薯+科技+銷售+就業”多功能“一站式”服務平臺,建成集科普宣傳、產品展示、直播帶貨等為一體的紅薯產業一體化服務中心,開展訂單式、實體店、合作社+農戶等多種銷售模式。另外,建成名為“薯小寶”的沙地紅薯形象展示館,為挖掘紅薯文化提供有力支撐。
“合同訂單+高品質”
確保薯農銷售無憂
“我家去年種植了42畝紅薯,畝產量達4500多斤,收入60余萬元。”談到紅薯帶來的收入,蘇家圪凸村種植大戶蘇健康算了一筆賬。
為了更好地培育優質紅薯,提高市場競爭力,2023年,蘇家圪凸村研發推出脫毒高剪“綏薯一號”品種,以“軟硬正好、甜度正好、粘度正好、大小正好”的優勢備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綏薯一號”品種經統一紅薯箱包裝,添加五重防偽認證,熱銷本地及內蒙古、北京、青海等地。“綏薯一號”品種因“投資少、見效快、產量大、品質好、收入高、帶動性強”六大突出優勢得到迅速推廣,在全鎮大量種植。
“2023年,全鎮紅薯產量1.7萬噸,年產值1.1億元,新品種批發價一斤能賣到2.5元,產量和收益都比往年高,全鎮薯農人均年增收2萬元。”崔家灣鎮人大主席馬改平說。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近年來,崔家灣鎮持續推進“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工作機制,陜西綠源生態開發有限公司與崔家灣鎮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簽訂訂單收購和獨家代理協議,與農戶簽訂紅薯苗購銷協議、勞務務工協議,形成穩定的利益鏈接關系。同時,綏德縣百姓廚房食品有限公司與崔家灣鎮達成銷售戰略合作,成為沙地紅薯特約經銷點,有效拓寬了紅薯的銷售渠道,促進紅薯種產銷一體化健康發展。
科技賦能
激發產業品牌活力
為了實現紅薯規模化、品牌化、現代化發展模式,崔家灣鎮堅持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路徑,聘請高校農業專家,經過8項科學試驗,平均畝產從800斤提升到4000多斤,最高達7500斤。
為優化紅薯品質,提亮沙地紅薯品牌,近年來,崔家灣鎮建設紅薯智慧實驗站、植物工廠,引進光生物、空中紅薯、無土栽培、多層立體栽培等技術。目前,“綏薯一號”經過4年試驗、馴化、擴繁、試種全面上市,徹底改變薯農傳統自育自種、低產低收的種植傳統,并建成高剪擴繁紅薯育苗基地80座大棚,保障全縣優質薯苗供給。
此外,該鎮定期邀請專家開展關鍵技術培訓,農戶在產前、產中、產后都有專業技術指導,實現高效高產種植。據了解,技術培訓使全鎮500多名農民成為技術骨干。目前,建成1120畝脫毒種薯基地和286畝富硒紅薯種植示范基地,帶動全縣發展高品質富硒紅薯。
為提升沙地紅薯的附加值,崔家灣鎮在“強鏈補鏈延鏈”上下功夫,先后探索開發出紅薯條、凍紅薯干、紅薯粉條、紅薯茶等深加工產品,滿足市場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并培育注冊了系列紅薯特色品牌商標,成功加入了陜西省甘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取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和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
2022年6月2日,“綏薯一號”被國家農業農村部登記為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甘薯類新品種,2023年12月26日,《沙地紅薯產業 鋪就鄉村振興致富路》入選陜西省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典型案例,崔家灣鎮入選陜西省農業產業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