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正在不斷推進。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于12月7日宣布了新的數字金融和資本市場舉措,以擴大與中國的金融合作,其中就包括中國和新加坡之間的跨境數字人民幣試點。
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于2020年簽署數字金融合作諒解備忘錄(MOU)之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與中國人民銀行開展了一項試點,允許兩國游客在新加坡和中國使用e-CNY進行旅游消費,為旅客在海外旅游期間購物提供更多便利。
為解決傳統跨境支付成本高、效率低、透明度低和覆蓋不足等問題,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應運而生。2020年10月,二十國集團(G20)提出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議,并將央行數字貨幣確定為提升跨境支付體系的潛在工具之一。
該項目力求打造以央行數字貨幣為核心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可擴展性且符合監管要求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旨在通過覆蓋不同司法轄區和貨幣,探索分布式賬本技術和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指出,基于貨幣橋的支付流程與現行跨境支付體系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基于各地支付系統的互聯,大幅縮短了支付鏈路。現有體系中需要經過一家或多家代理行,支付鏈路長,費用高,而在貨幣橋中,商業銀行可在無損合規的情況下,大幅提升交易效率,還能有效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根據貨幣橋真實交易的經驗,交易成本可以降低至少50%。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表示,現有跨境結算模式給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發展帶來較大挑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較小的經濟體受到了更大沖擊,導致其商業銀行更難以進入全球金融體系中。跨境結算通常使用少數主導貨幣進行,這也給新興經濟體帶來了一定的外匯來源地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以及相關的金融風險。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能夠解決傳統跨境結算生態的部分技術瓶頸,提高交易效率。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