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kc0km"></samp>
    <ul id="kc0km"></ul>
    <strike id="kc0km"></strike>
    <strike id="kc0km"></strike>
  • <kbd id="kc0km"><acronym id="kc0km"></acronym></kbd>
    <code id="kc0km"></code>
    <noframes id="kc0km"></noframes>
  • 新能源汽車城“三國殺”:上海西安相爭,深圳黑馬上位

    2023-12-07 16:02:32

    這注定是新能源汽車史上高潮迭起的一年。

    上半年,上海以61.15萬輛的成績,反超剛剛問鼎“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的西安,前三季度進一步鎖定勝局。還未等到年終“官宣”,深圳卻在身后發起“奇襲”——前三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123.5萬輛,同比增長125.8%。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深圳新能源汽車保持117.7%的高增速,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也已突破百萬輛。行至年末,深圳、上海和西安,即將開一局“百萬輛”級別的“三國殺”,來決定“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新的歸屬。

    更進一步看,包括深圳、上海、廣州、重慶、西安、合肥等城市在內,都將2025年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產量或產能目標鎖定在百萬輛以上,它們也都在謀求“新能源汽車之都”或類似目標,試圖重塑汽車制造版圖。

    新能源汽車戰場硝煙四起,老牌汽車城與城市新勢力加速洗牌。深圳、上海和西安的“三國殺”,將如何演化?誰又將成為“頭部陣營”新的挑戰者?

    頭部角逐:上海破百,深圳奇襲

    12月4日,乘聯會發布11月份新能源車預估銷量數據,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交付超8.2萬輛電動車,環比增長14%。這一成績高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比亞迪。

    今年前11個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累計交付量達到85.4萬輛,同比增長超30%。

    這也是上海反超新晉“新能源汽車第一城”西安的重要支撐。從前10個月來看,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突破百萬輛,達到102.85萬輛,超過去年西安全年產量。西安暫未公布相關數據,但陜西全省同期新能源汽車產量(82.9萬輛)亦不敵上海,西安失守“第一城”幾成定局。

    跟上海與特斯拉的關系類似,西安和比亞迪深度綁定。去年,西安登頂的關鍵就是比亞迪的貢獻,今年比亞迪依然在狂飆,但西安已不是最大受益者。

    在上海和西安激烈比拼之時,比亞迪的大本營深圳“悄悄”公布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23.5萬輛,增長125.8%。這一指標超過了同期上海91.5萬輛、陜西72.3萬輛。

    根據公開信息,深圳的新能源汽車版圖中,比亞迪同樣貢獻超七成份額。外界分析,西安主要生產宋PLUS DM等新能源車型,而比亞迪產量漲幅最大的海豚、元PLUS等生產基地在長沙、深圳和常州。

    “比亞迪熱銷車型產地轉移,導致了深圳和西安位勢的變化。深圳是比亞迪王朝系列漢、海洋系列海豚以及騰勢、方程豹等車型的產地,而西安主要生產比亞迪王朝系列秦、宋及海洋系列海鷗、海豹等新能源車型。深圳生產車型在前十月銷售超52萬輛,可以推測,深圳超過西安主要是為熱銷車型作沖量儲備。”

    火石創造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馮雷分析,從汽車產量的消長來看,深圳、上海和西安格局的變化有深層次原因。

    除了比亞迪熱銷車型的變化,上海超過西安主要是特斯拉、大眾、非凡、智己等車型綜合對產量拉升的影響,比如特斯拉Model Y前10個月賣出34.6萬輛,僅次于比亞迪秦35.5輛。

    與此同時,比亞迪出海戰略對深圳產能亦有積極推動。馮雷認為,以泰國為例,比亞迪連續9個月包攬泰國純電動車型冠亞軍,而冠軍車型海豚正是深圳制造。可以預測,在剩下的一個月,隨著騰勢熱銷和方程豹上市,深圳制造新能源車型的增長勢頭依然強勁,深圳今年坐上“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已經懸念不大。

    潛力之城:長合向上,廣渝覺醒

    在深圳、上海和西安身后,長沙、合肥和常州也開始“組局”。

    2022年,長沙、常州和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為44.72萬輛、34萬輛和25.5萬輛,而今年前三季度,長沙合肥已雙雙突破50萬輛,常州也已離線不遠。

    這種昂揚向上的氣勢,從各自統計部門的表述中亦可窺見。長沙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同期產量的8.8%”;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3.2倍、“前三季度首次進入全國前五,全年有望超80萬輛”;常州新能源汽車產量累計突破百萬輛大關,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3……

    從主力車企來看,長沙有比亞迪、上汽大眾、北汽福田,合肥有蔚來、比亞迪、大眾,常州有理想汽車、比亞迪,均處于產能爆發階段。從目前看來,三城產量“狂飆”都有一個相似理由——還是比亞迪。

    前三季度,長沙比亞迪生產新能源汽車54.8萬輛,同比增長95.8%,占全省總量91.3%;合肥比亞迪1-9月累計整車產量34.5萬輛,占全省新能源整車產量57%;上半年,常州比亞迪生產新能源汽車13.23萬輛,貢獻全市48.66%的份額,僅次于理想汽車。

    與此同時,長沙、合肥和常州新的變量不斷釋放。

    長沙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項目,預計將于2024年起逐步投產MEB平臺新能源車型;大眾在合肥建設的電動汽車工廠,今年底將正式投產,最大年產量可達35萬輛。

    對于常州而言,更重要的是理想汽車在造車新勢力中強力突圍。今年前11個月,理想汽車累計交付32.57萬輛,并將在12月挑戰5萬輛的月交付量,作為理想汽車全國最大的制造基地,常州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除此之外,2023年新能源汽車城爭奪戰的精彩之處還在于,重慶、廣州等蓄勢待發的老牌汽車城,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具備一戰之力。

    2022年,重慶、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36.52萬輛、31.37萬輛,而今年前三季度前者達到24.79萬輛,后者產量同比增長1.1倍,均表現亮眼。

    在馮雷看來,角逐新能源汽車城,重慶、廣州和合肥都很有機會。

    從產業基因看,重慶、廣州屬于傳統汽車產業轉型強市,合肥屬于新能源汽車發展下的新興汽車城。從區位配套看,三城分別處于珠三角、長三角、成渝都市圈,產業配套完善、人才供給充足,產業腹地廣闊,且均靠近我國最主要的消費市場。

    他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已進入下半場,競爭主題正從動力系統之爭轉變為智能系統之爭,“能夠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網絡上得到一席之地的城市才會有前途,跨界融合的集成創新將會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主流”。

    終極戰場:誰能制勝萬億賽道?

    汽車制造業被譽為“制造皇冠上的明珠”,具有價值鏈長、科技含量高、關聯性強、帶動力大等特點。如西安、長沙、常州等新能源汽車新秀,希望重塑制造業骨架,重慶、廣州等老牌汽車城則希望加快“換血”,維持制造業地位。

    2022年,全國工業增加值前五名城市分別為深圳、上海、蘇州、重慶和廣州,其中深圳、上海已是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領軍城市,重慶和廣州則正在加速向新能源汽車轉型。

    今年前10個月,深圳、上海、重慶和廣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4.8%、0.1%(總產值增速)、5.5%和-0.9%。其中,深圳和重慶增速領先,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勁增長是很重要的因素。

    “深圳屬于后起之秀,上海、廣州、重慶都有深厚的汽車產業基因。正是因為這一點,深圳發展汽車產業的‘包袱’小很多,近年來依托比亞迪的迅猛發展,打出了一片天地。”

    馮雷說,其他三座城市基本上是走“油改電”和“1+N”路線,比如上汽的非凡、智己,廣汽的埃安、長安的阿維塔、深藍、啟源等,發展新能源汽車難免有些“瞻前顧后”,反映在品牌戰略上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以前10個月規上工業負增長的廣州為例,廣州汽車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近三成,盡管新能源汽車產量表現尚可,但龐大的燃油車基本盤仍面臨不小的沖擊,全市汽車制造業增加值下滑5.4%,較前三季度收窄1.0個百分點,仍未回到正增長空間。

    很大程度上,這也關乎廣州能否守住工業第五城的地位。即便現在廣州依然是無可爭議的汽車第一城,但其統治地位正不斷被深圳、上海等新能源汽車城“蠶食”。加快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轉型,是廣州唯一的選擇。

    根據四座城市此前發布的汽車產業相關規劃,面向2025年,上海和深圳都將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產量目標鎖定在200萬輛;廣州的目標是新能源汽車產能超200萬輛,進入全國城市前三名;重慶則瞄準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超過150萬輛,與西安、合肥目標相當。

    不僅如此,深圳、上海、廣州、重慶均已瞄準汽車產業賽道萬億級目標。

    深圳:到2025年,全球汽車“含深量”顯著提升,汽車產業工業產值達到萬億級規模;

    上海:到2025年,汽車產業力爭實現制造和服務“兩個萬億元”目標;

    廣州: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力爭達到1萬億元,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重慶:到2025年,汽車產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到2027年,汽車產業總產值上萬億,建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誰最有希望笑到最后?

    火石創造的研究報告認為,深圳抓住了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三電”技術,全面掌握電池、電機、電控及車規級半導體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核心技術,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完整的城市。

    而上海、廣州、重慶則在汽車產業生態上更勝一籌,且擁有強大的供應鏈網絡、背靠強大的消費市場。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經實現零部件本地化率95%以上。在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轉型的大潮中,四座城市均具備向上突破的潛力。

    在馮雷看來,四座城市中,上海的零部件配套能力最強,有超過2000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廣州次之,重慶稍弱。而且,上海沒有明顯短板,而深圳有著最為活躍的民營經濟,在創新產出、容錯機制以及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上最為優秀,尤其是汽車產業競爭進入下半場,圍繞電子信息、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態勢將更加凸顯,而這恰恰是深圳的強項。

    “我認為最有希望的還是上海和深圳,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特斯拉與比亞迪之爭。”他說。

    (稿件來源:每經網)

    責任編輯:陳科辰

    掃一掃分享本頁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91精品国产一区|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首页|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直播| 午夜在线视频91精品| 国产精品玩偶在线观看| 九九热在线视频精品| 99视频精品国在线视频艾草|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 久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网站| 青青草99热这里都是精品| 国产免费无遮挡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国产三级久久精品三级|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香蕉 |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福利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在线91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cao在线| 国产美女亚洲精品久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播放|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91精品视频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香蕉在线观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