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發展促進條例》通過江蘇人大常委會批準,并將于12月1日起施行。這是蘇州提出打造“智駕之城”后出臺的首部智能車聯網相關法規,也是繼無錫之后,江蘇省內第二部車聯網地方性法規。
近年來,各省市圍繞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率先立法,一系列行動計劃、產業促進條例相繼出臺。多位專家表示,促進立法的行動只是對市場行為的引導,要通過制度激活市場經營主體活力。各地在制定產業法時應加強區域之間的互通聯動。
一二線城市探路產業立法
從去年開始,地方政府圍繞新興產業的立法逐漸增加。
作為國內人工智能主要集聚城市之一,深圳早早醞釀為新興產業立法。2022年9月,《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下稱《條例》)正式公布,成為我國首部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條例》針對人工智能產品落地難問題明確提出,對于國家、地方尚未制定標準但符合國際先進產品標準或者規范的低風險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允許通過測試、試驗、試點等方式開展先行先試。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深圳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發揮人大立法主導作用,自主起草制定了一批具有全國首創性和引領性、體現改革創新和先行示范的地方性法規,為深圳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除《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外,深圳還出臺了《深圳經濟特區細胞基因產業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數字經濟產業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等。
2022年9月底,上海也宣布通過人工智能領域的首部省級地方法規——《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這是上海繼《上海市數據條例》后第二部數字經濟領域的地方法規。
此前,產業立法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今年二、三線城市也在增加。11月6日,杭州《數字貿易促進條例(草案)》進入審議環節,該條例是全國首個針對數字貿易的地方性法規,圍繞數字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可信交易環境、國際經貿規則對接、數據跨境管理等做出規定。
此外,長三角還有兩部新能源法規等待出臺。據常州市政府消息,10月30日,常州市人大常委會對《常州市新能源產業促進條例(草案)》進行了首次審議。“這部立法規格很高,開創了我市立法工作的多個‘第一’,目的就是推出一部高質量的法規,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設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常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許玲說。
近年來,常州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常州市新能源制造業領域產值增長19.9%,其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三大新能源行業產值分別增長146.8%、8.5%、11.0%。1月至9月,常州市實現GDP約7006億元,增長6.7%,增速位列蘇南第一。
安徽則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專項立法開全國先河。9月22日,安徽省公開征求《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促進條例(草案)》修改意見。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60.6萬輛,同比增長76.6%,占全國比重9.6%;汽車出口82.2萬輛,同比增長78%,占全國比重24.3%。
專家建言注重區域產業協同
學術界對于產業政策的存廢意見不一,但多數學者都肯定在產業轉型過程中 產業政策的力量不容忽視,關鍵在于如何制定和執行。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釗認為,產業政策要落實好,關鍵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尤其是新興產業,政府相對來說要比企業家后知后覺一點,往往是少數企業家在嘗試,冒風險。所以越是扶持萌芽期的新興產業,越不能用指向性強的政策,應該把選擇權盡量交給市場。”
陳釗表示,政策執行往往是不斷優化的。“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一開始政策補貼的是生產端的廠商,后來改成了購車補貼,這就將選擇權交給了消費者,更好發揮了市場的作用。”他建議,區域之間要注意產業協調,讓市場來選擇最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防止造成“一哄而上、搶資源”。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陳婉玲也認為,各地在制定產業發展促進法的過程中必須維護來之不易的市場一體化戰略成果,堅持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發展觀,加強區域之間的互通聯動,必要時可以形成區域間的協同立法。
“雖然各地意識到必須依法促進本地產業發展,但促進立法的行動只是對市場行為的倡導、引導,在立法和實施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和決定性作用,通過制度激勵激活市場經營主體參與新興產業發展的活力和自主性,防止強制性要素配置和一刀切扭曲市場的行為,防止重新陷入地方保護、重復建設、產業同構,造成新的市場分割。”陳婉玲說。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