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寒意漸濃。在渭南高新區,到處涌動著發展的熱潮:
在渭南高新區陜煤啟辰科技有限公司礦用高分子材料及無機材料生產項目現場,一臺臺設備高速運轉,傳出陣陣轟鳴。隨著高分子材料生產線、無機材料生產線建成投產,項目三期可行性報告正緊鑼密鼓地編制中。
在渭南高新區中糧糧谷渭南新建90萬噸/年小麥加工項目現場,塔吊高聳,車輛穿梭,項目糧倉、庫房等建筑主體已初具雛形……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這是渭南高新區不斷擴大開放、打造“優”無止境營商環境的縮影,也是窺見高新區引資“磁力”之所在。
讓近者悅,遠者來,以獨特區位和資源優勢為依托,以“營商環境優化年”活動為契機,以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姿態和擔當,讓開放、智慧、公平、包容成為渭南高新區最鮮明的品格,向外而生、不斷生長。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好的營商環境是最大的“吸鐵石”,也是最強的核心競爭力。渭南高新區以減負惠企和便民服務為目標,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厚植市場主體成長沃土,打造有溫度、有速度、有力度的營商環境,讓營商環境軟實力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硬支撐,在營商中實現贏商。
深化改革 提升服務效能
10月25日,在渭南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上,由渭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推出的渭南高新區首宗工業用地“標準地+帶方案”出讓網上拍賣競拍成功。“推行這一模式后,企業拿地即可同步申請用地規劃許可證、不動產登記證、工程規劃許可證,大大縮減審批時間,節約企業成本。”渭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局高新管理中心主任吳文忠說。
企業發展哪里有問題,創新服務就到哪里。今年以來,渭南高新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持將為民理念貫穿政務服務便利化全過程,聚焦企業和群眾辦事痛點、堵點,用足用活“容缺審批+承諾制+并聯審批”模式,以清單方式列明可容缺事項,提升審批服務效率,提速項目落地實施,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服務提速增效。圍繞企業個人生命周期中企業開辦、生產經營、出生、就業等關鍵節點,從企業和群眾視角中的“一件事”出發,將涉及多個部門的“單項事”整合并聯為15項“一件事一次辦”,打造線上線下“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改革新模式,從線上數據打通、線下綜合服務方面入手,整體性再造政務服務流程,推動企業群眾“一件事”,線上線下“一次辦”,實現一體化辦理,推進服務集成優化升級,讓企業和群眾能享受到更多改革“紅利”,切實增強滿意度和獲得感。
設立“企業服務110”熱線、推行“政企早餐會”制度、建立“領導包抓+專班推進+督考問效”機制、搭建政企溝通服務“直通車”……在迭代優化營商環境的全新賽道上,渭南高新區立足全領域、全方位、全流程,用“放大鏡”掃描服務環節,用“繡花針”織補漏洞缺口,用真情常態化入企服務,向各企業傳遞政策利好,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實現精準對接重點或規上企業,為企業拓展市場搭臺,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培育投資興業沃土。
層出不窮的一系列創新舉措,不但為高新區探索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新路,也為企業營造了極具成本競爭力的環境。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優化營商環境,沒有最優,只有更優。截至目前,渭南高新區招引項目28個,總投資633.96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9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23.2億元。
金融活水 為企業提供澎湃動能
渭南木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微電子五金測試探針研發制造及新材料開發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先后榮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等榮譽。今年以來,該公司不斷加大科研創新投入、擴大生產規模,急需資金支持。
渭南高新區金融辦獲知這一情況后,立即深入企業了解生產經營現狀、發展規劃和資金需求,并積極聯系金融機構,為企業尋找匹配的金融產品。最終,建設銀行渭南分行通過供應鏈融資貸款及中長期技術改造貸款方式,為企業授信7700萬元,截至目前,已累計投放1100萬元,解決了企業資金缺口問題。
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今年以來,渭南高新區不斷加大金融服務力度,積極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撐。
為破解這一難題,渭南高新區以“三個年”活動為契機,推行“一企一助”融資改革、金融專家顧問上門服務機制,深入對接各產業領域企業,挖掘有融資需求企業名單,及時推介至各金融機構。渭南高新區還通過落實政銀企座談會、銀企對接會等機制,與全市主要金融機構建立聯系溝通渠道,持續深化政銀企合作,有效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等難題。
以營商環境之“優”,促市場主體之“活”,為加快打造更具吸引力、更具競爭力、更富活力的營商投資環境,渭南高新區還常態化開展金融知識培訓活動,組織金融機構及各民營企業積極參加,提升民營企業融資管理理念,幫助企業靈活運用融資工具解決自身融資難題,不斷提升企業融資能力和效率,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多樣化開展資本市場宣講活動,不斷提升企業資本市場意識和能力。
8月8日,渭南高新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暨干部任職大會召開。作為一家集“投、融、建、管、營”于一體的綜合性國有資本運營集團公司,它的成立標志著渭南高新區投融資工作由此步入新發展階段。
當金融與發展雙向賦能,伴隨著一串串開放的喜人數字、一幕幕火熱的創新場景,渭南高新區以全區體制機制改革為契機,加快國資平臺轉型,積極運用“投行思維”,加大私募股權基金招引力度,加強股債并舉、投貸聯動,助推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直接融資,多措并舉緩解企業融資問題,為企業融資提供有效服務,渭南高新區的建設正在全力提速。
企業做好墻內事,政府做好墻外事,為企業營造好“如魚得水”的暖企環境,護航才會更有力量。截至目前,渭南高新區收集企業融資需求10余家,對接金融機構15家200多次,共協助轄區內131家中小微企業與銀行達成貸款合作,獲得信貸資金81061.56萬元。此外,渭南高新區還積極對接國開行、農發行等10家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議協,授信額度230億元。
人才支撐 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10月13日,陜西省奶山羊產業發展及乳業質量安全研討會在渭南高新區陜西秦云農業科學研究院舉辦。來自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畜牧獸醫局,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所、國家飼料監督檢驗中心(北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的10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陜西奶山羊產業發展大計。
“以前我們都是走出去學習,但這次我們卻能把行業大咖聚集起來,讓別人來這里學習,我覺得這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轉變。”大會組織方、省“三秦學者”生鮮乳質量安全創新團隊專家賀習文認為,這個變化,離不開渭南高新區良好的引才、育才、用才環境。
區域要發展,人才是根基。渭南高新區始終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充分發揮人才工作在優化營商環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做文章。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更多優惠的政策條件,全方位引進、培養、用好、留住人才,有力激發人才效能,推動人才工作創新與優化營商環境互融共進。
只有人才鏈的“強”,才能激發創新鏈的“活”,支撐產業鏈的“優”,為推動各類優秀人才下沉到企業、出彩在基層,渭南高新區圍繞全區產業鏈需求,制定出臺《渭南高新區智匯高新·產才融合發展若干措施》等惠企人才政策,用心用情做好各類人才生活、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硬待遇”“軟保障”,此舉吸引了各類人才到渭南高新區創業就業,形成了“產業引進人才,人才推動產業”相互促進的鏈條效應,樹立了“引才、愛才、留才、用才”的人才環境和營商環境。
渭南高新區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形成以3D打印產業培育基地、中國酵素城、包裝印刷產業園、數字經濟產業園四大載體為承接,在全省率先形成增材制造、專用裝備、大健康、數字經濟四大領域的兩鏈融合示范試點,著力培養一批領軍人才和人才團隊,形成“虹吸效應”,構建“一花引來百花香”的人才發展新格局。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為深挖人才紅利,為轄區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渭南高新區不斷加快完善高質量人才政策體系、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緊扣產業、企業、專業所需,加大支持企業“揭榜掛帥”力度,先后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秉恒團隊,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漢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院長張同存團隊等分別在生物疫苗、增材制造、創新藥物研發等領域建立合作機制,進一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同時,渭南高新區還通過政策引導和獎勵補助措施,鼓勵科技人員、企業家等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加快建設技術研發中心和申報各類研發創新平臺,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科研成果轉化基地等創新載體建設,積極開展企業與高校院所間的撮合對接,架起科技成果轉化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橋梁,提升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市場的產業化效率。
“惜才、愛才、引才、聚才”一直是渭南高新區的城市底色。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更加科學、有效的引才育才儲才體系,正在為渭南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條人才的生態鏈已經在高新區的發展之路上形成,隨著激勵、開放的人才政策加持,科學、培養的引才育才儲才體系的完善,科技、研發、資源、項目等一系列創新資源要素也隨之奔涌集聚,讓群賢畢至、百舸爭流的一池春水成為常態,實現人才集聚與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截至目前,渭南高新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85家、省級瞪羚企業4家,累計參評科技型中小企業219家,認定134家,高新技術參評企業46家;建成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2家,省級專家工作站2家,中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企業技術中心22家;新增高層次人才7名,組織推薦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4名,先后促成6家企業同4家高校達成創新研發和科研成果轉化合作協議,6家企業申報2023年省級上市后備企業儲備庫及數據更新,5家企業分別完成股改或啟動“新三板”上市計劃,全區科技型企業共完成技術合同交易7.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