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財政部11日宣布,決定繼續對中國平底鋼輪征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印度媒體稱,隨著中國產品涌入市場,印度中小型企業制造的鋼材滯銷,因此敦促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當地產業。
平底鋼輪是制造汽車輪轂的重要材料,印度自2007年開始對此類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此后經多輪復審后一直持續征收。據印度媒體ETNOW報道,今年6月,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采納本國同類產品生產企業的建議,提請財政部對從中國進口的同類產品繼續征收反傾銷稅,以保護印度企業。印度《鑄幣報》報道稱,該產品市場價格為613美元/噸,而中國企業的報價僅為513美元/噸,因此當局認定該產品存在傾銷,建議懲罰性征收613美元/噸關稅,為期5年。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表示,企業只有在激烈競爭中才能發展得更好,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是中國過去經濟開放得出的基本常識。印度這種保護主義的有限開放,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也導致印度制造業長期以來競爭力較弱。
2021年,印度為降低國內工業生產成本,促進國內經濟的恢復,取消了部分針對進口鋼鐵產品的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中印之間的鋼鐵貿易在短期內迎來大幅增長。2023年以來,印度不斷加大對中國鋼材的進口量。印度《經濟時報》12日報道稱,2023年4月至7月,印度進口200萬噸成品鋼材,其中來自中國的鋼材總量達60萬噸,同比增長62%,成為僅次于韓國的印度第二大鋼材進口來源國。
雖然有專家從經濟角度出發,分析印度繼續對中國平底鋼輪征收反傾銷稅的理由,但也有媒體點出印度一系列操作背后的政治因素。路透社8月曾報道稱,自2020年加勒萬河谷事件以來,中印關系走低。報道列舉了2020年以來受到印度措施影響的一些中國貿易和投資項目,包括比亞迪8月被爆出在印面臨稅務調查,并計劃擱置在該國的10億美元投資項目;自去年以來,印度執法當局已經凍結了小米6.7億美元的銀行資產,對這家智能手機制造商構成了重大挑戰;印度以數據和隱私問題為由,封禁了約300款中國手機應用程序。
“印度政府正努力跟隨西方協調對華‘脫鉤’,而中印貿易去年不降反升,更令印度各級政府部門想方設法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林民旺表示,在此背景下,最近對中國進口鋼材征收關稅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些年,印度對中資企業和中國進口產品不斷進行打壓。鑒于印度剛剛舉辦完G20峰會,處在高光時刻,它可能接下來還會有更多針對中國企業和產品的措施,從而給兩國經貿關系制造比較大的阻力。這可能會給西方或日韓企業和產品進入印度提供機會。但印度無法忽視中國質優價廉產品帶來的好處,所以最終還是要作出權衡。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