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肇慶市與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行簽署金融助推“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未來五年內,農業銀行將提供不低于800億元、其中鄉村振興領域不低于520億元的投融資支持,以高質量金融供給,助力肇慶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是一個很暖心的數字,讓肇慶推進‘百千萬工程’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底氣。”肇慶市相關負責人表示,肇慶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不斷鞏固提升縣鎮村發展基礎。
在七大領域加強合作
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根據協議,雙方重點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振興、全面落實“制造業當家”、綠美肇慶生態建設以及跨境金融創新、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經營主體培育、改善民生等領域加強合作,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農業銀行支持肇慶對接強縣促鎮帶村部署和縣域差異化發展策略,做好信貸支持與綜合服務,因地制宜積極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助力縣域振興與強鎮興村,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一方面,圍繞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種業振興、產業園2.0版、農業龍頭企業培優、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等重點平臺和項目,加大對項目實施主體、農(林)業龍頭企業、新型農(林)業經營主體等信貸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滿足農戶、新農人日常生活和經營中的各類金融需求,探索創新以涉農補貼、交易、財產、薪資、農險等數據為基礎的“惠農網貸”線上產品。
在綠美肇慶生態建設上,農業銀行支持肇慶圍繞生態保護、綠色能源、綠色制造、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綠色生態農業及綠色低碳科技等領域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肇慶)綠色能源基地建設,對儲備林產業鏈條和關聯產業、關聯群體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
當下,肇慶正在開展制造業當家“十項行動”,農業銀行將聚焦“344”園區發展計劃,支持大型產業集聚區“萬畝千億”大平臺建設;以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制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等產業為主導,制定專屬方案、創新專屬產品;加快推進產業鏈融資、訂單融資等業務,強化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全鏈條金融支持。
同時,農業銀行將深化對外開放和跨境金融創新,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跨境金融創新與發展,加強與大灣區中心城市合作,搭建用好外貿平臺,打造粵港澳(肇慶)特色合作區。
此外,雙方將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加快構建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制度與產品體系;推動改善民生,加大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民生領域金融服務力度;推進人才發展,進一步引導金融人才下鄉,帶動資金、服務、金融產品下鄉,為“百千萬工程”注入金融活水。
農行看好對肇慶發展前景
累計投放貸款439億元
當前,廣東把實施“百千萬工程”作為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要求以頭號工程的力度推進。以此為契機,肇慶實施產業、鄉村、文旅、社會事業“四大振興”,細化部署“九項行動”,落實“百千萬工程”。
今年以來,肇慶先行先試啟動“兩工兩農”4個示范鄉鎮建設,鼎湖區沙浦鎮入選2023年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高要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接近90%,縣鎮村發展基礎不斷鞏固提升。
“乘著大灣區的‘東風’,肇慶正加快建設珠三角核心區西部增長極和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新都市,展現出‘灣區新秀、活力肇慶’的新氣象。”中國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肇慶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構建“主導+特色”產業體系,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即將突破千億大關,大型產業集聚區正朝著“萬畝千億”目標前進。
作為農業大市,肇慶農業資源豐富,是大灣區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擁有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及三大特色產業,糧食、水果、畜禽等農產品產量居全省前列,打造了首家大灣區省級預制菜產業園。
近年,農業銀行持續加大對肇慶關注和投入。農行肇慶分行堅持與地方發展同頻共振,優先安排信貸資源滿足肇慶重大招商引資、先進制造業、鄉村振興金融需求。
2021年以來,農業銀行對肇慶重點項目、產業招商項目累計授信755億元,累計投放貸款439億元,包括牽頭瑞慶時代銀團授信48億元,大型產業集聚區鼎湖蓮花—富溪市管起步區等全市國資類項目授信33.6億元,同時還支持德慶海螺綠色建材、華潤綠色建材、中電建廣寧綠色礦業、嘉拓智能裝備等項目,為推動肇慶高質量發展持續輸送金融活水。
目前,在肇慶地區,農業銀行機構人員投入多,有44個營業網點、近800名在職員工,均居四大行首位;信貸支持力度大,成為寧德時代、小鵬汽車、風華高科等戰略性新興企業的牽頭服務銀行,貸款份額連續三年穩居四行首位,其中法人貸款在同業率先突破200億元;縣域金融供給強,首創“興村貸”支持鄉村建設,創新“水產e貸”等特色惠農產品,縣域貸款增量居同業首位;在同業中率先派出88名駐鎮金融助理,將金融服務送達鎮村一線。
肇慶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深化各領域互利合作,給予在肇合作項目更多的支持,持續推動金融資源向縣、鎮、村傾斜,不斷取得合作新成果,共同打造政銀企合作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