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銀行2023年中期業績表現穩中有進,下半年將持續縱深推進新金融行動,切實發揮好金融在“促消費、穩投資、擴內需”中的積極作用。
“2023年上半年,建設銀行經營穩中有進,關鍵指標均衡協調。下半年,我們將持續縱深推進新金融行動,強化戰略執行落地,提升金融供給能力和水平,實現資本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服務經濟社會中,不斷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金良說道。
8月24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設銀行”)在北京、香港兩地同步召開2023年中期業績發布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建設銀行資產負債規模實現較快增長,集團資產總額38.25萬億元,增幅10.56%,負債總額35.30萬億元,增幅11.27%;盈利平穩增長,凈利潤1672.95億元,同比增長3.12%;資產質量總體平穩,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穩中有降,撥備覆蓋率244.48%,保持良好風險抵補能力。
全力服務實體經濟 提振消費信心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張金良表示,今年以來,建設銀行牢記國之大者,積極助力實體經濟恢復與發展,多渠道釋放信用資源,切實發揮國有大行市場穩定器作用。
2023年上半年,建設銀行持續聚焦重點領域,加大普惠金融、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綠色金融等領域信貸投放,積極支持旅游、文化、體育、健康、教育、養老等幸福產業。加大國債、地方債等政府債券購買和綠色債券投資,金融投資較上年末增加7,132.16億元,增幅8.35%。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6.51萬億元,增幅14.13%。投向制造業的貸款2.73萬億元,增幅21.40%。民營企業貸款5.22萬億元,增幅17.33%。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1.99萬億元,增幅35.26%。科技貸款1.50萬億元,增幅21.57%。上半年累計為4,689個核心企業產業鏈的9.85萬戶鏈條客戶提供5,519.93億元供應鏈融資支持。
不僅如此,建設銀行還積極響應落實重大區域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023年上半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公司類貸款新增占集團貸款新增的比重超50%。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背景下,重要性日益凸顯。為促進提振消費信心,建設銀行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優勢,深化數字化經營,推進手機銀行、建行生活“雙子星”融合發展。
截至2023年上半年,“雙子星”平臺共同客戶數達8,340.34萬戶,其中AUM(管理資產規模)萬元戶數量達1,684.04萬戶,較上年末增長47.00%。“建行生活”承接168個城市超11億元消費券資金發放,拉動民生消費近40億元。建設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也較上年末出現增幅,其中個人消費貸款3,688.02億元,增幅24.83%。
除滿足居民合理消費融資需求,促進消費市場發展外,建設銀行也進一步加強了對前瞻性風險預判,為老百姓守好“錢袋子”。作為國內首家實行商品類業務專業化經營的商業銀行,建設銀行前瞻布局養老金融藍海,擦亮“安心健養”年金服務品牌。截至2023年上半年,其同業合作平臺累計投放資金6.87萬億元,資產托管規模突破20萬億元。
持續深化新金融行動 成效凸顯
建設銀行所取得的實績,與其近年來縱深推進新金融行動密不可分。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業績發布會上指出,“新金融行動是以科技為引擎,推動各項業務發展,讓建設銀行有更大的能力照顧到長尾客戶。”
而其相關業績數據證明,依托新金融行動,建設銀行已在深化落地普惠金融、住房租賃戰略,推進鄉村振興,賦能政務服務等方面展開了成功實踐。
伴隨住房租賃戰略持續深入推進,建設銀行積極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支持居民剛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2023年上半年,其個人住房貸款投放較上年同期提升4.28%,余額及投放量保持市場領先,為保障住房租賃勢能平穩釋放提供助力。
據悉目前,建設銀行圍繞“投、融、管、退”服務閉環,正持續完善住房租賃金融體系。截至今年上半年,建信住房租賃基金簽約收購項目20個,累計出資48.88億元,可向市場提供長租公寓約1.45萬套。公司類住房租賃貸款余額突破3,000億元。開業運營“CCB建融家園”長租社區272個。在多地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公募REITs服務項目。
在普惠金融方面,建設銀行則通過深化數字普惠模式,升級“建行惠懂你”平臺。截至今年上半年,該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2.86萬億元,增幅21.79%;普惠金融貸款客戶294萬戶,較上年末增加41.69萬戶;“建行惠懂你”App累計訪問量超2.5億次,服務企業客戶1,053萬戶。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建設銀行也將金融活水精準灌溉在了田間地頭。“過去農村是我們望而卻步的一個市場,但如今建設銀行通過‘裕農通’,已構建起一套服務網絡,累計服務農戶5800萬戶。”田國立說道。
為深入挖掘鄉村振興潛能,建設銀行依托金融科技優勢,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截至2023年6月底,已有37萬個“裕農通”服務點,覆蓋全國大部分鄉鎮及行政村,“裕農快貸”和“裕農貸”等線上線下農戶經營貸款余額保持較快增長,涉農貸款余額3.62萬億元,增幅20.41%,其中涉農貸款客戶358萬戶,增幅13.10%。“裕農通”App注冊用戶1,024萬戶,累計發放貸款522億元。不僅如此,建設銀行還因地制宜,打造了特色農業產業鏈、鄉村政務等生態場景,累計建設3,167個“裕農學堂”,為農民提供金融知識普及、農業技術培訓等活動。
作為建設銀行的核心優勢,近年來該行金融科技能力持續提升,并于2023年年初發布“建行云”品牌,推出“云霄”生態合作計劃。截至到2023年6月底,建設銀行已累計獲取專利授權1,777件,其中發明專利1,026件,專利授權數量較上年末增加521件,在科技交付能力及研發質效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提升自身智慧化管理水平的同時,建設銀行還致力于推動資源共享。比如,打造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創業者港灣”,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孵化+產業+教育”服務,已為3.3萬家入灣企業提供信貸支持525億元;向社會開放“勞動者港灣”13,898個,推動傳統網點提質升等;打造“百姓身邊的政務大廳”,助力數字化基層治理,目前網點“跨省通辦”專區已實現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覆蓋。
做好五個統籌 完善風險管理夯實資產質量
作為2023年首家發布中期業績的國有大行,建設銀行的經營表現受到廣泛關注。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17日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到,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范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凈息差水平,這樣也有利于增強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做好量價險平衡”,也是建設銀行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在張金良看來,應統籌好“總量和結構”“規模和效益”“短期和長期”“局部和全局”,以及“發展和安全”五方面關系。 “具體來說,我們主要是從提升經營性收入、控制經營成本兩方面來提升經營質效,為客戶、為股東、為社會持續創造更大的價值。”
對此,張金良表示,在穩住凈利息收入基本盤的基礎上,在“量”上按照宏觀政策要求,保持信用投放總量適度、節奏平穩,為實體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有力、穩定、可持續的金融支撐;在“價”上堅持商業可持續的基本邏輯,加強存貸款定價精細化管理,努力保持合理的凈息差水平,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同時,持續做好信貸結構調整。
建設銀行2023年中期業績數據顯示,建設銀行的資產質量和風險抵御能力保持良好。截止到6月底,該行資產質量保持穩健,不良貸款余額3,166.36億元,不良貸款率1.37%,較上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關注類貸款占比2.50%,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在強化一體化風險防控方面,建設銀行則通過優化“三道防線”制衡協同機制,強化境內基層機構、境外機構、子公司風險治理,加強境內外、母子公司協同控險機制建設,開展重點機構全面風險排查。與此同時,強化重點領域的風險管理,加強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房地產、中小金融機構、海外業務等重點領域的前瞻主動管控。目前,建設銀行正加快推進集團智能風控體系拓維升級工程,打造企業級風險管理平臺,深化“藍芯”和“3R”平臺建設,以持續為普惠金融、住房租賃、綠色金融、鄉村金融、科創金融等業務的高質量發展和集團一體化風險防控賦能。
展望2023年下半年,建設銀行表示,受地緣政治沖突、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收緊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上升。但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有望保持整體回升向好的態勢,為銀行業優化業務結構、提升效益帶來新的機遇。下半年,建設銀行將縱深推進新金融行動,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穩定性,切實發揮好金融在“促消費、穩投資、擴內需”中的積極作用,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建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