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外交緊張局勢驟然升級。俄羅斯外交部22日在其網站發表聲明稱,鑒于德國政府再次大規模驅逐俄駐德外交人員的敵對行為,俄方決定驅逐德駐俄外交官作為對等回應措施,并將大幅限制德駐俄外交人員數量。對此,德方并未立即予以證實。德媒消息稱,一架抵達柏林的俄羅斯政府飛機或與俄外交官離開德國有關。多年來,德國一直與俄羅斯保持著密切的經濟聯系,特別是在能源領域,德國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
然而,俄烏沖突爆發后,隨著柏林增加對基輔的財政和軍事支持,兩國關系惡化。俄分析人士認為,此次俄德之間發生的激烈“外交官驅逐戰”以及近日雙方之間的外交論戰,是德國與俄羅斯對抗升級的表現,兩國關系跌入低谷。在外交政策方面,德國越來越追隨美國,逐漸喪失自主性,此次“外交官驅逐”事件就是有力體現。在俄烏沖突延宕背景下,兩國關系轉圜面臨重重阻礙,前景黯淡。與此同時,此事反映了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深刻分歧和不信任,或將導致俄羅斯與西方整體博弈進一步升級,并使俄烏沖突持續激化,政治解決前景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俄羅斯外交部當地時間4月22日宣布驅逐德駐俄外交官,作為對柏林大規模驅逐俄外交人員的對等回應。圖為德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外景。 (法新社)
一架飛往柏林的專機
“22日上午,一架俄羅斯政府專機經特別許可從莫斯科飛往柏林。當天下午,這架飛機又降落在莫斯科伏努科沃機場。”德新社22日報道稱,德國聯邦政府在過去幾周與俄羅斯就各自外交使團的存在問題進行了會談,“目的是減少俄羅斯在德國的情報存在”。該媒體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這架俄羅斯專機與上述德俄會談有關。
德媒稱,由于歐盟于2022年2月對所有俄羅斯航空公司關閉機場和領空,飛往歐盟國家的俄羅斯飛機數量變得稀少,因此降落在德國的這架俄羅斯政府專機立即引發廣泛關注。德國空軍發言人22日對德新社表示,這架飛機獲得了外交許可。輿論猜測,這架飛機運載的可能是此前被德方驅逐的俄外交官。
同一天,俄羅斯方面發布的信息為上述猜測提供了更多依據。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22日在俄紅星電視臺直播節目中表示,俄方驅逐了20多名德外交人員。她還稱,被德國驅逐的俄外交官已經返回俄羅斯。據俄新社22日披露,此次德方驅逐的俄外交官超過20人。
俄外交部22日發表聲明稱,俄外交部對德方(驅逐)行為表示強烈譴責,認為這將破壞所有層面的俄德關系。聲明同時稱,俄外交部已于4月5日召見德駐俄大使并通知俄方(驅逐德外交官)相關決定。
扎哈羅娃22日還透露,俄德當局最初曾達成默契,不對外公開此事。但大約幾周前,有關這件事的一些消息卻出現在德國媒體上。她表示,德國當局向記者泄露了有關信息。
俄外交部22日的聲明也指出,此前德方多次表示不會公開宣布這些信息,卻違背承諾。這表明德國經常利用類似行為來組織“有控制的泄密”和傳播虛假消息。
據塔斯社22日報道,德國《焦點》周刊早在3月25日就援引德外交部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德國外長貝爾伯克擬宣布俄駐德30余名外交人員為“不受歡迎的人”并驅逐出境。該媒體報道稱,德安全部門認為,這些俄外交官涉嫌“利用外交身份非法獲取政治、經濟、軍事和科學信息,并用于破壞活動和傳播虛假信息”。
俄《觀點報》22日認為,德國意圖借驅逐外交官進一步加劇與俄羅斯的對抗和沖突。俄“news.ru”新聞網22日引述俄專家的話稱,在當前俄烏局勢沒有出現明顯轉變的形勢下,德國對俄立場很難做出改變。兩國之間外交人員的減少,將使俄羅斯同德國乃至西方進行接觸交流、獲得客觀信息、發展關系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未來雙方在各層面的較量和沖突將更趨激烈。
俄德關系不斷惡化的背后
德國新聞電視臺22日稱,德國和俄羅斯已多次相互驅逐外交官,上一次是在去年4月。當時,德國驅逐40名俄外交人員。隨后俄宣布40名德國外交官為“不受歡迎的人”,并下令驅逐。俄《消息報》網站報道稱,此次互相驅逐外交官事件結合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近日發表的涉俄言論,更加凸顯俄德關系的緊張。皮斯托里烏斯日前稱,烏軍對俄領土的有限打擊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對城市、平民和居民區發動襲擊,就必須視為一種必然。俄政治觀察家鮑里索夫認為,在德國采取一系列對俄敵對舉動的背景下,俄德關系惡化是自然的。德國不斷深度參與俄烏沖突,加大對烏軍事、財政等援助,同時積極對俄實施諸多制裁。未來,甚至不排除俄德關系破裂的可能性。
路透社22日提到,德國曾經是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最大買家之一,但自莫斯科于2022年2月向烏克蘭派遣武裝部隊、西方以制裁及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作為回應以來,兩國關系呈不斷緊張態勢。
多名俄分析人士認為,在外交政策上,德國越來越屈從附和美國,在俄德關系中不斷采取不具建設性的舉措。近年來,華盛頓非常擔憂俄德關系回暖,美需要德國站在攻擊俄羅斯的最前沿。俄烏沖突為美達到目的提供了重要契機。德國在“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中的涉美立場也表明,比起自身利益,其更愿意服從美國指揮。受此影響,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俄德關系轉圜面臨巨大阻礙。
或影響俄烏和談進程
最近兩個月,德國各地掀起反戰浪潮。在西方復活節期間,德國柏林等70個城市舉行反戰大游行。成千上萬的德國人走上街頭,要求德國等北約國家停止向烏克蘭輸送武器,取消制裁俄羅斯,促使烏克蘭和俄羅斯進行和平談判。還有德國人到駐德美軍基地前抗議,要求美軍撤離德國。
瑞士《新蘇黎世報》此前評論說,面對俄烏沖突,德國總理朔爾茨希望德國成為推動跨大西洋關系的典范,但德國的安全政策完全依賴美國。盡管緊密聯盟可能有用,但從長遠來看,柏林必須發展自己的戰略領導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表示,德國內部無論是對俄政策還是對外政策分歧都很大。此次“驅逐外交官”事件不能排除受美國影響的可能性,但站在德國立場上,也有基于德國利益的考慮。崔洪建認為,俄烏沖突爆發后,德國受外界壓力影響,逐漸放棄了可以緩和與俄羅斯關系的新東方政策。“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事件發生后,德國全力擺脫對俄能源依賴,雙方此前的長期合作關系基本瓦解,在這種情況下兩國關系的基礎發生重大變化。不過,德國還是想盡量維持某種平衡,以避免與俄羅斯的關系失去控制。
俄連塔網23日報道稱,今年以來,奧地利、荷蘭、挪威等相繼對俄外交人員采取過驅逐舉動。這些都將顯著壓縮俄歐保持對話溝通的空間,后續若出現更多反俄舉措,俄歐將面臨更激烈對抗。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專家阿列克謝·祖金認為,歐洲當前在包括信息、經濟等各層面對俄發動“戰爭”。據塔斯社報道,歐盟或將對俄實施第十一輪制裁,內容可能包含過境禁令,禁止多數商品經俄過境運往第三國等。
俄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別利斯基認為,德方此次舉動損害了各方未來在俄烏沖突政治解決問題上達成協議的可能性。當前形勢下,各方都已做好相互施壓到底的準備,這將對俄烏和談進程帶來顯著影響。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