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年的擴大內需頂層設計正式發布。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下稱《綱要》),圍繞11個方面出臺38條舉措,提出了擴大內需的總體要求和具體方案,要求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使擴大內需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
國家發改委則在15日發布了《“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對標對表《綱要》,針對制約擴大內需的主要因素,圍繞“十四五”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主要目標,明確了重點任務和重要舉措。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第一財經表示,擴大內需戰略是應對全球復雜環境挑戰的必然選擇,是推動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促進經濟高效循環的關鍵支撐,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綱要》的出臺是對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的具體落實。《綱要》選擇在這個時點發布,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內需對2023年經濟拉動力,提振市場對經濟修復的信心。
加快消費提質升級
近年來,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11年保持在50%以上,汽車新車銷量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2021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4.5%,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44.2%。
但當前,我國擴大內需仍面臨不少制約。《綱要》提到,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趨緊制約投資增長,創新能力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財政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制約內需潛力釋放的體制機制堵點仍然較多;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把我國打造成國際高端要素資源的“引力場”任重道遠。
最終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綱要》明確,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擴大服務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著力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
《綱要》分別從持續提升傳統消費、積極發展服務消費、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大力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四個方面對促消費做出了部署。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此前撰文表示,無論是從擴大內需戰略,還是逆周期政策的維度,穩消費都是中國經濟政策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只有充分認識到消費的重要性,從收入端、利率端、場景端三個方面同時發力,中國經濟才能迅速扭轉下行趨勢,早日觸底回升,開啟一輪新的增長。
《綱要》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內需發展后勁。
優化投資結構
《綱要》指出,善于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努力增加制造業投資,加大重點領域補短板力度,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著力提高投資效率,促進投資規模合理增長、結構不斷優化,增強投資增長后勁。
《綱要》對新基建也做出了具體部署。加快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千兆光網建設,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布局建設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推動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廣泛、深度應用,促進“云、網、端”資源要素相互融合、智能配置。以需求為導向,增強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絡服務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日前公開表示,投資要從老“三駕馬車”(制造業、基建、房地產)轉向新“三駕馬車”(制造業、基建、服務業投資),新“三駕馬車”投資的重點方向有兩個,一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提升人力資本。
劉世錦認為,對于擴大投資的重點,如果還像過去那樣,把投資的重點放在基建、房地產中的大型建筑安裝工程,這種想法和做法不符合實際需求,同時往往也是低效率,會形成新的爛尾工程。更重要的是資源錯配,把資金放到這個方面,更為緊迫和重要的資金需求特別是人力資本投資又上不去,這是要誤大事。
王青表示,重點鼓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教育和衛生等社會領域投資。這方面的重點是深化投融資機制改革,特別是在基建領域向更多民企打開大門。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