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豆瓣網主要負責人、總編輯遭約談,持續引發行業內外的關注。
據悉,約談主要針對近期豆瓣網及其賬號屢次出現法律、法規禁止發布或者傳輸的信息,因情節嚴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責令其立即整改,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即對豆瓣網運營主體北京豆網科技有限公司依法予以共計15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這并不是豆瓣網年內首次被罰。據統計,2021年1月至1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指導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共對豆瓣網實施20次處置處罰,多次予以頂格50萬元罰款,共累計罰款900萬元。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為例,我國法律法規在保護公民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權利的同時,也對遵守公共秩序與社會公德,不危害網絡安全,不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不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鯨平臺智庫專家張鴻潤是豆瓣“鑒片工廠”小組的創始人,他對《科創板日報》記者分析稱,任何創業者或管理者,在開創新產品或為老產品增加新功能時,都會面臨一個尺度平衡:“我的思路”和“用戶的需求”,大量用戶的行為可能將產品導向完全未知的發展方向,“豆瓣就是如此,被約談反映出觸犯了紅線”。
記者注意到,除豆瓣外,知乎、抖音、微博、快手、騰訊QQ、淘寶、小紅書等業務涉及內容傳播的平臺,都曾因傳播涉嫌違法違規的內容受到過不同形式的處罰。
一家初創內容平臺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法律、法規明確禁止發布或傳輸的信息審核工作上,目前大部分公司使用了AI等技術。早前不少企業在會根據自身業務場景和資源來靈活訓練自己的檢測模型,而發展至今,甚至出現一些頭部公司會將其算力方面的富余技術與業務向外部開放。
“技術支持只是內容審核的第一層,這個過程中人工審核也必不可少”,上述公司負責人表示。
昨日午間,豆瓣官方的社區氛圍管理賬號“豆嬤嬤”發布公告稱,根據有關部門的整改要求,豆瓣將從2021年12月2日0時至2021年12月17日0時,暫停“小組”回復功能的使用,并暫停小組“精選”頻道的內容更新。豆瓣將嚴格按照管理要求,切實履行網站主體責任,依法依規加強網上信息管理,積極維護良好的網絡秩序。
行業內,微博近日宣布,對昵稱中含有低俗或侮辱性詞匯的用戶,進行定向的內容刪除或階段性禁言。
鯨平臺智庫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在接受記者采訪表示,以豆瓣的體量和戰略,效仿其他公司做內容合規監管是比較容易的,但需要不斷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