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業是充滿希望的,相信一定會在各方積極努力下,實現持續穩健的較快發展,在不遠的將來,使中國成為一個保險強國。”作為中國保險業發展的親歷者,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說。
正如陳秉正所言,中國保險業經歷了快速發展的40年,在為社會提供了廣泛經濟保障的同時,也在資金融通和社會風險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險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發展較快、重要性程度不斷提高的行業之一。
陳秉正坦言,從2017年起,中國的保費收入開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保險市場國家,但仍不是一個保險強國,表現為人均保費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60%,保險深度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人均有效壽險保單數量、保險業人均產能、以GDP衡量的保險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等指標均和發達保險市場有較大差距,保險業整體上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未來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為了推動中國保險業更好地發展,陳秉正指出,中國保險業發展中面臨的三個突出問題:首先,新需求和傳統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經濟發展、生產和生活方式改變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對保險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諸多變化,但總體上看保險業還沒有從供給端作出及時、充分的轉變,以滿足不對增長和變化的保險需求。
具體而言,從企業方面看,需要提供更全面的風險管理服務,提供能適應企業生產和經營方式轉變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如對無形資產風險、網絡風險、供應鏈中斷風險、營業中斷風險、政治風險等提供保障的產品和服務;從個人方面看,在消費升級、城市中產階層群體興起、人口老齡化、年輕一代消費群體形成等背景下,保險需求的主體、內容、特點等均發生了變化,人們對保險的需求已經由單一保障向綜合需求轉變,主動消費、有效交互、良好體驗正成為客戶實現保險需求過程的新特征。
其次,新技術正給保險業帶來嚴峻挑戰。近年來,大數據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自動駕駛技術、基因技術等正在迅速融入保險業,深刻影響了保險業的經營和發展模式,推動了保險業的數字化轉型,保險科技已成為保險業發展中最引人關注的一個現象。
此次,競爭日趨激烈,新成立的小型保險企業發展困難。近年來,國內保險企業數量增長迅速,大量資本流入保險業,但大量新進入的保險企業仍在沿用傳統經營方式,照搬現有產品,導致產品和服務的高度同質化,競爭異常激烈。由于小型保險企業在客戶資源、機構網點、資金實力、銷售渠道、人才等方面均明顯不足,導致其發展困難,在財產保險行業尤為如此。
陳秉正建議,為有效解決保險業發展中存在的上述問題,需要解決好制約保險業健康發展的深層問題,如經營理念落后、發展動能單一、創新能力不足、有效監管缺失等。“我相信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行業內外的重視,會在未來得到積極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