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車險行業都面臨著競爭白熱化、盈利壓力大的難題。2020年的9月,車險綜合改革方案下發,提出“降價、提質、增效”的階段性目標。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市場了解,改革方案出臺半年以來,對消費者而言,服務提升、保費效果的價格頗為明顯。
銀保監會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89%的保單簽單保費下降,其中保費降幅超過30%的保單占比達到64%,三責險平均保額由改革前的89萬元提升到133萬元。
“與此同時,對于車險企業來說,成本和費用的增加也同樣明顯,不過車險企業也都在積極應對,探索突圍之道。”5月25日,七炅科技創始人趙昕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公司是一家保險科技公司,近日,重慶中交通信公司、太平財險、中再產險與七炅科技合作成立了車聯網保險聯合創新實驗室。
據介紹,該實驗室的主要工作模式是,重慶中交通信公司發揮其在車聯網數據方面的優勢,七炅科技提供保險科技支持,針對相關數據進行對車輛風險進行精準測算和評估,從而應用與保險產品的開發,太平財險和中再產險正式在該實驗室中扮演落地應用的作用。
趙昕對記者指出,初期主要是聚焦于特殊車輛風險的車險產品領域,具體而言,包括營運客車、貨車等商用車。“這是個切入口,也是車險領域里一塊最難啃的骨頭。”
也正因為如此,該領域對保險科技入場解決問題的需求更為迫切。一直以來,這些特殊領域車輛的承保問題都是讓保險公司“頭疼”的難題,其風險相較于普通私家車更大,并且更復雜,風險差異度大、信息不對稱等特性導致賠付率居高不下,很多保險公司難以準確掌握車隊規模、車輛車況、使用強度、貨物類型、駕駛行為、運營線路等信息,這使得險企很難建立精準的評估系統。現實中,除了政策規定的交強險保險公司不可拒絕承保之外,其他的普通商業險很難獲得合適的保險保障。
以貨車為例,普華永道聯合G7、中國交通報共同發布的《中國公路貨運行業智慧安全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中國公路貨運量突破416億噸,貨物周轉量接近8萬億噸公里,載貨汽車保有量超過1300萬輛,為全球第一大市場。但同時國內安全事故發生率也居高不下,截止 2019年,我國公路貨運百萬公里事故數為3.7起,而美國早在2014年就已經降到了0.1起左右。這樣的市場環境促使國內貨車車險成為近年來增速較快的行業。
事實上,隨著汽車市場自身的變化趨勢,車險行業細分市場也呈現出商用車保費增速遠快于私家車保費增速的變化趨勢。
趙昕對記者說,對于車險企業而言,自然愿意拓展盡量的業務,但是如果該項業務無法盈利則無法持續。其中的痛點就在于,保險公司很難識別和管理這個領域當中的風險,利用車聯網的大數據和保險科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也無法解決特殊車輛行業風險多發的現狀,但是我們能做的是基于數據分析和模型測算,對未知的風險做出更精準的識別,從而幫助車險企業更合理的設計保險產品。”她解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