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市場信用風險顯現引發監管層關注。上海證券報記者昨日從業內獲悉,近日,監管部門在業內展開信用債市場風險情況書面調研,摸清保險資金信用債交易情況和風險底數,做到抓早控小,把風險消滅在萌芽中。
根據要求,保險機構將填報相關信息,配合此次調研。調研內容包括:當前信用債市場風險主要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信用、利率、流動性等風險;近期信用債市場發生個別高評級主體、國企信用債違約事件,對公司一季度末表內外資產質量有無影響,包括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債券違約情況、發行主體及關聯企業貸款資產質量,以及分紅險、萬能險投向信用債占比,涉及違約信用債產品及金額等。
參與調研的保險公司還需從地域分布、企業性質、行業、外部評級、內部評級、公司自用的判定指標等維度,列舉公司在源頭上識別潛在信用風險所開展的工作;公司在直接、間接持有信用債方面的委外情況,包括與哪幾家機構合作,這幾家機構一季度末信用債的余額(直投及間接)分別是多少,這幾家機構在策略上有什么區別或傾向,與公司直投債券業務有何策略差異等。
此外,保險公司對于直接、間接持有的信用債在投后管理上有哪些做法;存在哪些難點和問題;如何與委外機構形成投資風控聯動;在投后上是否有過否決案例;如何定義城投平臺,對于城投平臺名單如何管理,投資的信用債是否存在資金最終流向為城投平臺等;對于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工作,特別是信用風險管控和防范方面有何意見建議等。
目前,保險資金的資產配置方向包括銀行存款、債券、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及其他投資。其中,保險資金一半以上資產配置于固定收益類資產,尤其是信用類資產,如企業債券等,可見債券市場風險對于保險資金的影響力。
有保險公司投資部人士認為,監管部門此次摸底可能是一次常規的資金運用摸底調查。隨著保險法人機構的擴容、可投債券品種的增加,保險機構配置于債市的資金規模在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監管部門有必要對保險資金債券投資情況進行摸底,以便及時了解資金動向及風險變化。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近期我國債券市場的信用違約產生的部分風險已在向保險業傳遞,不可掉以輕心。實際上,監管層已經意識到這種風險,并持續通過強化保險資產負債管理、加強資金運用事中事后監管等扎牢監管籬笆。
“在優質資產荒背景下,保險機構為獲取更高收益,不得不提升風險容忍度,加大對高風險高收益資產配置力度,配置更多的高收益債券等,導致投資組合的信用風險敞口提升。未來一段時間,信用違約風險不可小視。”一家保險資管公司債券投資經理直言。
據了解,目前,國內保險業配置的債券品種中,債券信用評級在AAA級和AA級以上的占比超過90%。這意味著,從當前保險資金在債券市場的投資情況來看,風險整體可控。
防范風險重在未雨綢繆,摸清風險旨在對癥下藥。業內人士認為,在信用風險仍存的背景下,全面摸清保險資金債券投資尤其是信用債情況,有利于掌握風險底數,也有利于監管部門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而對于此次摸底排查中發現的信用風險管控和預防不力、存在嚴重違規行為的保險機構,業內專家表示,可以考慮暫停或取消其相關業務資格,以在業內形成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