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海市終于推出了自家的“惠民保”產品——“滬惠保”。只要是上海市基本醫保參保人(不限年齡、不限職業、不限健康狀況),每年投保115元保費,即可獲得醫保范圍外每年最高230萬元的補充醫療保障。
雖然與其他城市推出的類似產品相比,“滬惠保”顯得有點兒“姍姍來遲”,但“滬惠保”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既往癥人群可保可賠,就比較有吸引力。“滬惠保”上線56小時,就有300萬人投保,也從一個側面標定了這款產品的成色。
這兩年集中登場的這種城市定制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惠民保”,從推出后的投保熱情看,這種產品顯然存在很大的市場需求。這類產品幾乎具有共同的特點,門檻低、覆蓋廣、價格實惠、保額較高,參保人因治療大病致生活陷入困頓的風險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惠民保”產品進一步補強了居民醫療保障體系,有助于緩解因大病醫療費用高導致的社會焦慮情緒,進而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發揮積極作用。單從這一點考量,各地“惠民保”產品應該推進得更快一些。
除了對被保險人好處多多外,“惠民保”產品的加快推進,也有助于推動保險機構經營機制、組織制度等方面的進步,有助于保險機構競爭力的增強。各地“惠民保”產品的研發和銷售,起碼能從兩個方面對所有的保險機構有所啟示。
其一,在現有信息技術條件下,在現有信息傳播環境下,保險公司傳統的營銷模式,是可以改變甚至被顛覆的。改變之下,不但保險產品的營銷成本可以大幅壓縮,保險機構的營銷體系也有望隨之進化。
其二,“惠民保”產品受歡迎,也對保險產品的開發拓展了思路。保險精算,顯然不能“只往里算(或多往里算),不往外算(或少往外算)”。從理論上講,所有的保險產品都應該是“雙贏”產品,客觀上要求保險機構要把握好“雙贏”的均衡點。在實踐中真正把握住這一點,保險機構要做好功課,一方面,產品精算的出發點要立意端正,不能總想著自己多賺錢,另一方面,精算的技術要成熟,要充分利用現有技術,把各類條件考慮得盡可能充分些。
從商業傳統上看,所有好的商品,背后都有“真香定律”在發揮作用,往往無需強力推銷。經過四十年的發展,保險意識已經足夠深入,在這樣的背景下,保險機構的經營模式顯然需要與時俱進,“精兵簡政”的需求已經比較緊迫了。在新環境里,保險機構恐怕必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品研發和投資上,保險機構的傳統面目恐怕也會隨之改變。
“惠民保”產品的加快推進和鋪開,對醫療機構醫療行為、醫患關系的改善,也有助力,意義積極。毋庸諱言,醫患關系出現問題,患者對醫生和醫生的治療缺乏足夠信任,根源是兩者間的信息不對稱。醫患間信息不對稱,一方面決定于醫學知識的極度專業性,普通患者天然處于信息弱勢方,另一方面決定于醫療機構及其背后的醫療鑒定機構相對于普通患者的強勢地位。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單靠醫療機構的自覺或者極個別患者的執著推動,顯然不現實。要從根本上改善這個局面,保險機構、社保機構的深度介入,恐怕是唯一可行的路徑。單就控制經營成本的商業本能,保險機構、社保機構就有動力介入醫療機構的診療中,從而對醫療機構形成一定廣度和深度的制約,客觀上有助于患者權益的保護和醫患關系的改善,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鑒于好處多多,“惠民保”產品的開發、推進速度,應該也完全可以再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