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正式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引領被放在重要位置,全文直接點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就達100余處。
大灣區,這是廣東上一個五年迎來的最大“紅利”,也是廣東下一個五年發展的最大平臺,也昭示著粵港澳大灣區有著成為全國發展領頭雁的巨大潛力。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梯隊。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粵港澳大灣區是下一個五年發展中難能可貴的黃金地帶。
1
沒有單列篇章
只因融入全省發展整體布局
很多觀察人士發現,在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很多重點工作都單列篇章:數字化、海洋經濟、金融樞紐……唯獨不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身影。
粵評君發現,“雙區”引領被安排在《總體要求》中單獨列出,與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并列,同時貫穿到科技、產業、基建、開放等各大重點任務中。
對此,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葛長偉說,這樣安排是為了更好貫徹落實國家賦予廣東的重要使命和省委“1+1+9”工作部署,充分體現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的支撐引領作用。
“雙區”引領涵蓋內容又極為廣泛,與整個廣東“十四五”布局融為一體。粵評君統計了一下,《規劃綱要》全文直接點出“粵港澳大灣區”就達100余處,涉及粵港澳合作的就更多。
這在《總體要求》中的表述也可見一斑: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重大機遇,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平臺,引領帶動全省形成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粵評君給你畫重點:重大機遇、主平臺、強大引擎。尤其要注意的是,強大引擎的前置定語不只于廣東還包括全國,體現出廣東承接國家使命的決心和信心。
2
當好第一梯隊
需打好“創新牌”與“資源配置牌”
從國家層面看,超大國家和超大經濟體的發展空間巨大,往往讓部分區域率先探索,取得成效后再引領、輻射其它區域。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來說,這正是其當仁不讓的使命。
對于如何做好第一梯隊,重點也非常明確: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這兩項能力被擺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不是偶然的,背后是我國發展動力、發展模式、發展結構的深刻變革。
近年來,一方面是東南亞等區域發揮低成本勞動力優勢的制造追趕,一方面是工業機器人普及的智能制造升級和新技術、新模式噴涌的創新驅動。“前后夾擊”下,主要依靠成本優勢的傳統制造產業的空間正在被加速壓縮。
好在,廣東經濟在數十年發展中,早已將成本優勢逐漸轉化為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產業鏈配套、巨大消費市場、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等諸要素綜合而成的競爭優勢。
基于此,廣東或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問題,不僅在謀求自身發展,更是為全國高質量發展探新路。
通覽《規劃綱要》可以發現,“雙區”引領貫穿全篇,其中對提升創新策源和資源配置能力的強調,尤為突出。
“‘十四五’期間,大灣區發展的重中之重是要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艷華說。
對此,《規劃綱要》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主要牽引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廣州創新合作區等三大創新合作區。
創新資源和經濟要素的高效流動,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
《規劃綱要》提出,打造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東聯海峽西岸、聯系長三角地區,西通桂滇黔、連接成渝地區,北達湘贛鄂、連通京津冀地區的“三橫四縱” 綜合運輸通道。到2025年,廣東全省高快速鐵路運營里程36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2500公里。
在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原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仍有巨大空間。
接下來,廣東將推進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和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加快建立。《規劃綱要》提出,建設新型國際貿易中心,支持國際分撥、中轉集拼、離岸貿易等新業態發展,建設全球溯源體系、全球報關系統等國際貿易服務平臺,大幅度推動金融、文化、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
3
實現內外兼修
將強化國家重點區域戰略對接
新發展格局下,如何全面融入國內經濟大循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方向。
在毛艷華看來,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在構建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以及提升穩定性方面擁有較強競爭力。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以這些城市群為引擎,以創新為引領,提升帶動全國產業鏈升級和競爭力升級。
《規劃綱要》特別強調,強化與國家重點區域戰略對接,加強“雙區”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海南自由貿易港、黃河流域、成渝地區等戰略對接、協同聯動,推動與雄安新區深度交流合作。
同時,深化省際交流合作,積極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促進泛珠三角區域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認為,廣東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可以“博采眾長”,借鑒各個重大戰略中具有原創性的創新制度設計和開放舉措,同時也深化與其他地區產業鏈的合作互補,從而在國內大循環中優化產業鏈布局,實現產業鏈的高級化、現代化。